当前位置: 尊龙体育官网-尊龙官方平台 >> 文章详情
健康养殖 生态水产
——写在201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荆楚行”活动启动之际
6月2日,省人大常委会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贯彻实施座谈会暨201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荆楚行”启动仪式在洪湖市举行。省农业厅、荆州市、洪湖市相关负责人就水产健康养殖和质量安全监督等工作交流发言,与会人员还实地观摩了洪湖市水产示范基地。12日至15日,“荆楚行”活动采访团赴潜江市、仙桃市、天门市进行了集中采访和科普宣传。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今年4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在我省检查食品安全法实施情况时强调,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着力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和法治意识,严格落实法定责任,加强和改进食品安全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吃得安全放心。
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千湖之省”湖北,是农业大省,是内陆渔业大省,也是淡水养殖第一省。2015年全省淡水水产品总量455.89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2179.5亿元,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态势。在推进渔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我省坚持“产”“管”并重,一方面积极倡导并大力推进生态健康养殖,从源头上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另一方面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严把从池塘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多年来,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高位运行且稳步上升,综合合格率一直稳定在98%以上,2015年达99.63%,产地水产品合格率连续5年保持100%。
今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荆楚行”活动的第六年,主题为“健康养殖 生态水产”。6年来,省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和全省工作大局,每年明确一个主题,坚持全省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积极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形成了“人大牵头、政府配合、舆论监督、公众参与”的监督工作格局,为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长效机制、确保食品安全作出了积极努力。如今,“农产品质量安全荆楚行”已经成为全省人大监督工作的重要“品牌”,得到全国人大农委的充分肯定,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长期以来,我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上来,始终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切实增强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推动渔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真正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牢固树立“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水”的发展理念,推动渔业发展由依靠挖鱼池、扩规模向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牢固树立“好水养好鱼、养鱼先净水”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坚持湖泊拆围、水库限养、江河禁捕、增殖放流,努力构建“人水和谐、人水共生、生态循环、绿色发展”的生态健康渔业发展格局。
近年来,我省不断转变发展方式,奠定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坚实基础。“十二五”期间,中央和省级财政共投入30多亿元用于实施标准化池塘改造、渔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提档升级,全省高标准改造池塘超过200万亩。大力开展进排水分开、养殖尾水处理等设施建设,水产养殖产地环境不断优化,养殖能耗、水资源消耗和药物使用明显减少,从源头上解决水产品“产出来”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与此同时,进行有序水面流转,推进渔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发展,改变以往水产养殖“小而散”,养殖户分散经营,水产品质量安全难以有效监管的问题。目前,全省已建成大型现代渔业示范基地74个,万亩以上的集中连片板块基地100多个。此外,以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为出发点,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开展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摒弃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的养殖模式,全面禁止投肥养殖,大力推进湖库拆围,清理整治珍珠养殖,减少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十二五”期间全省拆围面积约40万亩、取缔珍珠养殖约1万亩。
推进标准化生产,为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源头保障。大力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和农业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创建活动,全省累计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465家、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19家、农业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4个。与此同时,加大以“三品一标”为重点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稳定认证数量,强化证后监管。着力扩大“三品一标”水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全省已累计完成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700家、规模611万亩,产品认证1501个,绿色水产品78个,有机水产品10个,地理标志产品33个。此外,组织开展水产健康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稻渔综合种养、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重大关键技术的试验示范和集成创新,获得多项科研成果。纳米微孔增氧、水质在线监测、鱼病远程诊断等先进技术和鱼菜共生、精细投喂、循环水、底排污等低污染低排放养殖模式逐步推广应用。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十二五”期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超过300万亩,农民创收近100亿元,今年,稻渔综合种养预计新增70万亩。
加强体系建设,有效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积极健全监管机构,落实人员编制,争取将水产品抽检、防疫、监测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有人管事”、“有钱办事”的保障机制。每年开展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培训活动,增强执法人员业务能力和养殖生产者行业自律意识。近年来,各级财政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46个县级病防站建设,水生动物疫病监测的软硬件条件显著改善。以省级水产品质检中心为龙头,在46个县整合资源,试点开展水产技术推广站、病防站和监测站“三站合一”,进一步拓展病防站功能。与此同时,抓产地准出和可追溯体系建设,全省已有40多个县开展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试点工作,18个县建立了可追溯平台,共83家规模型生产企业配备了养殖终端,水产品基本上达到了“产前有记录、产中有监督、产后有检测、全程有追溯”的四有要求。2014年,率先在全国开展产地准出试点工作,要求试点地区连片2000亩以上的渔业生产单位全部纳入试点范围,产品必须经县级监管部门抽检,并开具产地准出证明方可上市销售。另外,抓责任追究体系建设。在全国首创质量安全目标责任状考核机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年底考核结果与年度绩效目标、评先表彰和项目安排等挂钩,出台《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约谈、通报和一票否决暂行办法》。
强化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水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建立了统一、完整、动态的水产苗种场数据库,严格实行苗种生产许可制度,在苗种生产期,采取企业自查、县市普查、市州交叉检查、省专班督查的方式,规范繁育用药,落实完善“三项记录”,确保水产苗种的品质。与此同时,健全投入品使用登记台账制度,严格控制渔药、饲料、渔肥等投入品使用,推进渔药处方制经营,切实做好源头防控。大力开展投入品使用技术培训宣传,引导养殖户依法、规范、安全使用投入品。联合畜牧、质检、工商、公安等部门,建立“执法联动”机制,每年开展全省性投入品生产销售市场拉网式大检查,依法从严从重打击投入品生产经营领域各种违法行为,净化投入品经营市场。此外,不定期进行暗访和随机抽检,对渔业主产区、以前出现较多问题的地区进行重点整治,加大对鳜鱼、乌鳢、小龙虾、黄鳝等重点监测品种的专项整治力度。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和产业持续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放松。我们要充分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新挑战、新要求,切实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作为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要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荆楚行”活动的促推作用,通过抓品牌意识、企业集约经营、产业链延伸带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档升级,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楚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