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尊龙体育官网-尊龙官方平台 >> 文章详情
关于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报告
——2007年9月26日在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
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刘友凡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以关注民生,切实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努力,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进展顺利,积累了初步经验,探索了建设路子。
一、我省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2006年,全省粮食在连续二年增产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增长,总产达到442亿斤,比上年增产6.5亿斤;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达到3419.35元,比上年增加320.15元,增长10.3%。今年,在生猪价格剧烈波动、食品安全不断发生、局部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重大动植物疫病虫害危害的情况下,省委、省政府及时采取重大举措,变挑战为机遇,化风险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夏粮实现了连续五年增产,总产74亿斤,比上年增产6.8亿斤。早稻总产41.5亿斤,增产0.8亿斤。秋粮面积略增,长势平衡。畜牧业生产持续发展,上半年生猪出栏1611万头,同比增长7.3%;肉类总产176万吨,增长6.6%。水产业全面增长,上半年水产品总产152万吨,同比增长8.8%。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885.2元,同比增加293元,有望创历史新高。预计全年粮食总产可达450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增加400元左右。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加强。去年水利基建总投资达30.81亿元,比上年增加13.48亿元,增长77.8%。今年安排的首批19处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投资1.68亿元;第二批更新改造泵站23处,计划投资15.66亿元,已完成前期工作。今年全省将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94万亩、除涝面积34万亩,新增节水能力7000万方。高产农田建设力度加大。去年共落实中央和省级土地整理项目投资15.54亿元,建设规模达100多万亩,新增耕地3.93万亩。今年争取国家项目投资12亿元,将建设高产农田100万亩。同时,争取国家投资2亿元,实施三峡库区“移土培肥”二期工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加强,在今年防汛抗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实现全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 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加快。去年,全省共投资69.1亿元,完成通村公路2.3万公里,行政村公路通达率达到61%。今年规划新建通村沥青(水泥)路1.2万公里,上半年已新建9479公里,完成全年目标的79%。预计到年底沥青(水泥)路通村率可达73%以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快推进。去年全省共解决了9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今年规划解决300万人安全饮水问题,上半年中央下达的解决18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的任务已完成80%,省级自筹资金解决11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工程全面铺开。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步伐加快。去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5万口,今年上半年新建10万口,力争全年完成40万口,沼气用户总量达到164万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去年全省已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35984个村;今年规划建设任务为29972个村,上半年已有4935个村实现有线电视联网。自2005年启动的“村村通电话工程”共投资9.26亿元,去年底全部完成;去年完成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投资25亿元,其中涉及到约4.24万户、11.57万人“户户通电”工程已提前竣工;今年上半年农网建设与改造投资已完成15.6亿元。
(四)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在农村义务教育方面,去年对151万农村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今年省里投入21亿元,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其寄宿生生活费。在农村医疗卫生方面,新型合作医疗由试点转向全面推行,覆盖县(市、区)总数的87%,覆盖农业人口达到98%以上。在农村社会救助方面,今年全省已筹集资金2.64亿元,将110万农村特困救助对象全面纳入农村低保范围,低保标准人均每月30元,比原救助标准提高20元;筹集1.5亿元对农村困难群体实行医疗救助。在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方面,去年省里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维修改造1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为贫困县配送流动电影放映车41台,共放映农村电影17.2万场;落实中央和省财政补助1200万元,购置39辆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今年,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又有新的进展。
(五)县域经济实力增强。 去年,全省76个县市区完成生产总值3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财政收入过5亿元的增加到14个,过10亿元的发展到4个。今年上半年全省县域经济完成生产总值1983.54亿元,同比增长12.7%。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482.96亿元,同比增长20.9%。今年1—8月,全省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744.9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47.3亿元,增长24.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8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7亿元,增长25%。
(六)扶贫开发力度加大。 全省以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老区建设和扶贫搬迁等工作为重点,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去年以来,全省赤贫人口减少21.8万人,低收入人口减少57万人;完成扶贫搬迁15131户、60524人,正在搬迁3528户、14112人;完成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5.3万人。老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5%以上。
(七)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入。 乡镇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农场改革继续深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农垦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农业“小三场”改革试点开始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取得初步成效。城中村产权制度改革也开始试点。
(八)农村民主管理和乡风文明建设逐步加强。 各地进一步完善了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逐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广泛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大力开展文明新村创建活动,农村陈规陋习进一步改变,农民精神面貌有了明显变化,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两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抓了一些打基础、管长远、带根本性的工作。
(一)坚持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全省各地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板块基地建设,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着力实施优质粮工程、农业板块工程、农产品加工工程和多功能农业工程等“四大工程”,努力构建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优质蔬菜、果茶、畜禽、水产等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去年全省优质稻板块发展到1200万亩,畜牧养殖小区发展到619个,水产片带发展到410万亩,优质果茶板块新增150万亩,林业板块新增230万亩。今年优质稻板块发展到29个县市,面积达到1800万亩;新增畜禽养殖小区154个,新建水产片带80万亩。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由179家增加到243家,其中全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有5家;过5亿元的企业达到12家。去年农产品出口创汇4.1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30.8%。今年上半年,省里重点跟踪的10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平均增幅为20%以上;预计今年有稻花香集团等10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各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围绕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的要求,着力建设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服务体系和经营性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步伐加快,劳务经济发展势头迅猛。2006年全省共培训农民95.2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91.9万人,累计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达到808.53万人,比上年增长13%。今年上半年,全省已培训农民53.4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4.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农民持续大幅度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坚持科学规划,试点示范,稳步推进。 为了引导全省新农村建设全面健康有序地开展,省委、省政府于去年7月制定下发了《湖北省“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省直相关部门为认真贯彻落实《实施纲要》,分别制定了专项规划,明确了各个行业或领域的新农村建设具体任务、建设重点和配套措施,与《实施纲要》一同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规划体系。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点面结合,循序渐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省里重点抓了“百镇千村”试点示范工程,在全省范围内选择100个重点镇和1000个村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各地也注意抓试点示范,全省市县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已达2207个,其中市州一级试点1017个,县乡一级试点1190个。
(三)坚持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扎实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十一五”时期,全省要求以“六改五通”为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为基础,加强社会事业发展,实现乡村面貌有新变化、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新改善。全省村村通公路,9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确保30%以上的农户使用沼气;加快解决列入国家总体规划的16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义务建设完成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以县为单位覆盖率达到100%;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省委、省政府注意总结实践经验,引导各地创新农村公共事业的建管机制,切实解决重建经管、有人使用无人维护等问题。如在项目申报上,实行公示制,防止暗箱操作;在建设管理上,实行政府主导、政策补贴、业主经营、公司运作、依规定价、使用收费,确保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在补助资金管理上,实行项目直达,定期审计,防止截留挪用等等。
(四)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增加新农村建设投入。 2006年省级财政预算安排涉农资金104.34亿元,比上年增加23.69亿元,增长26.56%。今年省级财政年初预算安排涉农专项资金达120.74亿元,比上年增加16.56亿元。截止8月中旬,中央下拨和省级年初预算安排涉农资金达201.89亿元。省财政已拨付各类涉农专项资金152.33亿元。各市州县也积极筹措资金,加大了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各地不断探索整合支农资金的有效途径,采取以县为主、规划引导、项目带动、集中投入的方式,整合不同渠道的涉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地还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以物抵资、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今年,省委、省政府号召全省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积极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目前已有60多家企业和院校提出了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方案,并积极组织实施。宜昌市实施“百企反哺”工程,去年共组织176家企业对口联系154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启动各类项目339个,落实企业支持项目资金近3000万元,受益农户达到11万户。今年,他们又组织了102家企业参与到“百企反哺”工程中来。
(五)坚持以抗灾为重点,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加强耕地保护,提高耕地质量。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认真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落实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制,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体专项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规划的约束作用,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全省实现了连续七年耕地占补平衡。加强水利建设,不断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今年重点抓了22个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2个在建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6个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各级多渠道筹措资金,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增加专项补助资金规模。加强高产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46个粮食主产县(市、区),建设了100万亩高标准农田。
(六)坚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增强“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 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一主三化”的指导方针,进一步完善扩权、强县、放活的政策措施,引导农村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产品加工向产业链延伸、农业产业化经营向产业集群发展,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实力增强,形成了一些新的亮点。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壮大了县域财政实力,直接增加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增强了就地吸纳农村劳力转移就业的能力。
(七)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断创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 各地将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彰显地方特色,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有的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有的突出地域特点、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等方面的潜力和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如,武汉市实施的“家园建设行动计划”,重点发展城郊农业、效益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等。有的发挥经济优势,实施以企带村。依托本地资源优势,走兴工建农之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如,湖北福星集团采取“以企带村”模式,把周边的福星村、李花村纳入企村一体化管理,投资5000多万元兴办企业,村级经济实现总收入1.9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还先后投资2亿多元,扶持村内道路、水电、天然气、农田设施、农民住宅建设以及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有的突出区域特色,建设生态家园。如,恩施州把以“五改三建两提高”(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建池、建园、建家;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提高村级组织战斗力)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作为山区新农村建设的主推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的引导企业老板,开展回归创业。通过典型带动、政策引导,积极动员在外成功人士或企业老板回乡创业。通城县引导回归人士兴办二、三产业,全县仅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就有17家,年创产值2.6亿元。
(八)坚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增强新农村建设的活力。 重点在完善农村公益性服务体系,实行“政府花钱买服务”上,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明确界定公益性服务的基本内容和程序、提供公益性服务的责任主体和准入资格,保障了公益性服务的经费来源。省财政投入4亿元,按每个农业人口10元标准补助乡镇以农技推广为重点的公共服务。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面,选择通山、京山等六个县市开展试点,主要是确权到户、林农减负和林业管理体制改革,林业“两金”今年减半,明年取消。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在此基础上,坚持自愿、依法、有偿流转的原则,逐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三、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目前,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标志,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正在进入调整优化的新阶段;以建设新农村为标志,农村发展正在进入城乡统筹的新阶段;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标志,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管理方式正在进入体制、机制创新的新阶段;以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为标志,农村正在进入服务社会化、经营规模化、收入结构多元化的新阶段。新阶段表现的新特点是,产业融合、就业融合、城乡融合。从产业融合上看,出现了一、二、三产业互融、互促的新趋势。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的功能不断得到拓展和延伸,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功能不断强化,生态保障、新型能源、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功能逐步彰显,农业的基础性作用更为突出,影响更加深刻。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农业的作用和地位,促进社会各个方面更为自觉地关注农业、支持农业、发展农业。从就业融合上看,出现了农内农外,本地异地多渠道、多门类择业就业的新趋势,非农就业成为农民就业的主要渠道,非农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因此,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和就业技能越来越紧迫。从城乡融合上看,出现了互为依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新趋势,因此,需要着力从体制和政策层面上打破二元结构、冲破城乡壁垒,统筹协调城乡发展,实现“城市使农村更美好,农村让城市更精彩”,让城乡居民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当前,我省农业农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关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问题。 这几年,我省在抓粮食安全,抓农业板块基地建设,抓优势农产品开发,抓龙头企业发展等方面的力度加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突出表现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监管没有跟上来,残留、污染问题比较突出,由此引发的国际贸易纠纷不断发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安全供给的压力增大;农业的抗灾和综合生产能力依然薄弱,极端气候对农业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损失越来越重,农业抗灾压力增大。
2、关于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问题。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广了10大类实用技术,对农业增产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讲,我省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等基础性研究不够,储备不足。科研与推广应用匹配不够,许多科研成果“躺”在实验室,“呆”在大城市。科技推广的进村入户率不高,到田间、到农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特别是农业技术服务人员结构老化、技术素质偏低、后备力量不足、阵地建设滞后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3、关于投入体系的问题。 这几年,各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明显加大,增幅之高前所未有。但存在着“上增下减,上进下退”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四多四少”,即国家和省里投入比较多,县市投入比较少;财政投入比较多,金融投入比较少;政府投入比较多,社会投入比较少;对农村投入的多,对农业投入的少。尤其是金融支农投入在逐年萎缩,有同志说,现在是城市资金流动性过剩,而农村是金融性“缺血”,农村信用社“一农贷三农,小马拉大车”,“独木难支”。
4、关于保障体系的问题。 应当说近些年,农村保障体系建设已有了历史性进步,但还极不完善。一是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尚未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应当扩大试点,逐步实行。二是农民低保水平低,覆盖面窄。我省人均只有30元,纳入人口只110万人,今后应适当提高标准,扩大范围。三是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存在大病报销难,手续复杂等问题,大病2万元封顶,贫困重病患者仍无法承受昂贵的医疗费用。四是武汉等有条件的市和一些经济发达的村应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5、关于农业政策体系的问题。 农村政策主要包括基本政策、补贴政策、减负政策及公共品投入政策等方面。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政策,起到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但政策体系也有需要完善的方面。基本政策层面上,需要深化研究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与置换、现代农业建设用地的属性与形式,新造耕地与建设用地挂钩等问题,需要选择个别县市进行试点,探索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度创新办法。补贴政策存在政策出台滞后与操作复杂等问题。今年因猪肉涨价出台了一些扶持发展的好政策,许多基层干部反映,过去养猪赔本、农民“哭”的时候没人问,现在肉价上涨、市民“叫”的时候有人管,是“迟到的爱”,是“农民搭了市民的车”。制订和出台政策要考虑到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的特点和迫切需要,考虑到惠农政策在实践层面的可操作性,避免因中间环节过多、执行成本过高,造成政策效益下降。农村减负问题并不是农业税一免就“万事大吉”,潜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还是要注意加强监督,防止反弹,防止变相增负抵消政策优惠。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要处理“长”和“短”、“急”与“缓”的关系,切实解决“一年热,二年冷,到了乡村无人问”的问题。
四、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
第一,适应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既要抓增量,又要抓质量,抓安全。 现在人们在吃的问题上,不仅仅是满足吃得饱,更追求吃得健康、吃出文化。从二、三产业发展来讲,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样出现了多元化。今年猪肉涨价,就是因为饲料涨价,而饲料涨价,是因为西方发达国家把生产饲料的玉米大量用于生产乙醇,把食用油料大量用于生产生物柴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产品将越来越被广泛和深入地加工利用,市场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将不断放大。同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城里人希望远离闹市,远离污染,到大山、水边呼吸新鲜空气,享受自然,领略田园风光,体验农耕生活。说明人们对农业生态保障、观光休闲等功能的需求也在增加。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是要着力推进区域化布局。继续按照发展种植业板块、水产片带、畜禽养殖小区的思路,建设区域化的大基地,把优势产业做强,把特色产业做大,扩大规模,增加总量。二是要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要从根本上解决低水平生产、低质量过剩的问题,通过统一良种、统一使用生产资料、统一生产技术标准、统一产品标识,生产有竞争力的产品,提升我省农产品整体质量档次。三是要着力推进品牌化开发。农产品要坚决避免一流的质量,二流的品牌,三流的包装,四流的效益。要通过品牌开发,尽可能多地培植出在市场上叫得响、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农产品。四是要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不搞产业化没有出路,不搞产业化就不是现代农业,不搞产业化就不能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应学习借鉴东西湖、枝江等地的经验,加强招商引资,推动联合重组,兴建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企业,完善企业与基地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机制,尽快形成一批10亿元的加工企业、50亿元的加工园区、100亿元加工产值的县市。五是要着力推进农产品质量法制化监管。现在质量监管多头,没有权威,没有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建立健全环境评价、投入品监管、包装标识、检验检测、质量追溯等制度,从根本上解决重数量轻质量、重生产轻安全的问题。
第二,适应农民收入多元化的趋势,既要推进转移就业,又要推进家庭规模经营,提高务农劳动力的比较收入。 现在,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还很大,另一方面,在部分地方又出现了农业劳动力弱化;一方面,有1/3以上的农户不养猪,不养鸡了,另一方面,规模养殖又成为一些农民的专业或主业。这些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适应这种变化,因势利导。一是继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从总体上看,我省农村人口过多,农村富余劳动力量大,转移增收仍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大有潜力可挖。随着农业机械化、技术轻简化、服务专业化、农田水利化的不断推进,必将腾出更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劳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走技能型转移的路子、效益型转移的路子、有组织转移的路子,变数量型、体力型转移为质量型、技能型转移,要转得出,留得住,能增收,稳发展。关键是要抓好劳动力转移前的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质量和针对性,提高农民的择业、就业能力;大力推广订单培训,定向输出等好模式;加大力度组织省内企业与培训机构对接,化解省内企业用工难矛盾。二是因时发展规模农业。推进土地生产要素的规范流转,扩大家庭经营的规模,培植一批家庭小农场、小果茶场、小林场,小养殖场。三是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推广新产品、新模式、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科技进村入户率,强化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四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以生态建设、生态保护,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大力推进低效林改造、大力推进农产品多层次开发利用,大力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等技术,努力突破资源的制约。
第三,适应农业多功能开发的新变化,既要优化第一产业,又要强化第二产业、活跃第三产业。 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都应培植为支柱产业,支柱产业都应有加工龙头企业带动,龙头企业都应建立订单基地,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农业为基础的三产业开发前景广阔,是农业农村经济优化升级的发展方向。应制订扶持政策,鼓励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田园景观等,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保障、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
第四,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既要强化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又要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环境。 从我省的实际出发,一是大力搞好水利建设。在继续抓好长江、汉江堤防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中小河流、中小水库、中小水电站、中小山地地质灾害隐患区域的治理工程。今年的防洪抗灾中,暴露出了“四小”的防洪基础差,防范力量弱,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的问题。“四小”是我省水利工程中的“软肋”,是“木桶理论”中所说的“短板”,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补强这根“软肋”,补齐这块“短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也是一个薄弱环节,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影响很大,要逐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民投工投劳来建设。二是大力搞好高产农田建设。从今年秋冬农业开发开始,抢抓施工的黄金季节,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三是搞好生态家园建设。重点抓好改厕、改水、改厨、建沼气池等项目工程。目前有些地方沼气池项目建设进度严重滞后,应加大工作力度,真正把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作为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抓紧抓好。四是大力搞好村庄规划的制订和实施。与周边兄弟省相比,我省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规划有些滞后。需增加专项资金,组织专门力量,加强村庄规划工作。不能“规划搞不赢‘罗盘’(看风水的)、规划跟不上变化、规划赶不上领导一句话”。制定村镇建设规划,要注重规划的系统性、特色性、前瞻性和权威性。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是一个系统全面的规划,既要有总体规划,又要有分步实施规划;既要有村庄建设规划,又要有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规划既要立足于当前,又要着眼于长远,中心村设置、基础建设及产业发展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与县域规划相衔接。规划一经制订,就要严格按规划实施。要进一步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工作,扩大规划覆盖面,力争在“十一五”期内完成全省所有行政村的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在制定和完善村庄建设规划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突出抓好房前屋后、河沟池塘、猪圈牛栏、厕所粪坑等地方的环境治理,做到基本消除露天厕所、粪坑,基本解决垃圾乱堆放、污水随处流的问题,基本普及低成本、高热值的清洁能源,基本实现道路硬化、出行方便、交通顺畅,基本达到饮水安全、方便,努力把村庄整治与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富民美村的目标。
第五,要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既要完善惠农政策,又要不断深化改革。 现在,政策激励的效应在下降,农民对制度公平的呼声在上升。从税费改革到综合改革,农村改革更具整体性、攻坚性、紧迫性,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建立新型公共服务体系、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农牧渔良种场改革、农民负担监管、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城中村产权制度改革、水管体制、乡村公路等公共品建管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征用、农民工权益维护、农村卫生医疗保险保障、金融等制度改革,迫切需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同时,要大力推进乡风文明、民主管理,优化农村发展环境,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开展文明新村创建活动,寓农民教育于文明新村创建之中,引导农民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共建文明和谐新农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提高组织保障水平。大力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实施“领头雁工程”,加强对农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培训,加强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着力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大力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制定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相关制度,创新民主管理形式,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保障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各项民主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