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尊龙体育官网-尊龙官方平台 >> 文章详情
关于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工作情况的报告
——2008年9月22日在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
省科技厅厅长 王延觉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省人大常委会专项报告关于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做法
(一)解放思想,营造促进自主创新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
2006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科技大会,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决定》。今年6月,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速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试行)》。为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引导和促进我省科技人才向经济建设一线聚集,实现我省的科技人才优势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优势,提出了操作性更强的意见。为进一步改善我省人才生态环境,提高我省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省科技厅、省人事厅、省教育厅等部门还配合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参与起草了《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促进在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资源服务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规范全省人才奖励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这三个文件出台后,将进一步优化我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二)深化改革,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服务湖北经济建设
湖北省最大的比较优势在于科教和人才,如何保持这些优势并使“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我们着力推进的重点。
1.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市县聚集。通过改革,调整科技计划目标,由原来的重点培植科技资源和科研成果,转变为重点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加快建立创新体系;调整科技计划资金流向,由过去的主要流向高校和院所,调整为主要流向企业,资助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或由企业牵头组织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团队,让企业成为承担科技计划的主体;调整项目组织方式,将过去由企事业单位申报、科技厅组织专家评审选择立项项目,调整为建立与市州县政府科技工作会商制度,根据市州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科技需求,研究确定重点实施的科技计划项目指南,再组织项目申报评审。
2.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调动科研院所科技人员积极性。按照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开发类科研院所深化改革。省化学研究院确定了“转制改制上市一并考虑和设计,转制改制一步走,将化学院由科研事业单位改造成为混合所有制,以管理、技术骨干控股的民营股份制公司,并尽快实现公司境内上市”的总体思路。目前,省化学院转改制工作进展顺利,已按期完成其部分国有产权挂牌交易,正办理产权交割、协议转让等有关手续及新公司注册等工作。同时,省建材设计研究院等2家省属科研院所已开始启动转改制工作。
3.积极探索市场运作方式,为科技人才创业开辟投融资渠道。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风险可控、实现多赢”的原则,充分利用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建立的投融资平台,积极推动创业投资体系建设。一是以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为基础,设立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资金的放大效应和示范作用,逐步形成省市两级、覆盖到县,具有湖北特色的创业风险投资体系。二是广泛募集社会资金,大力引进金融人才和机构,打造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平台。目前,已与多家创业投资机构达成了5项合作协议,拟合作成立湖北省众合投资中心、湖北华科创投基金公司、湖北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公司、武汉硅谷天堂阳光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湖北创新资本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上均为暂定名)等5家公司,通过省财政注资1亿元,吸引国内外投资和民间资本9亿元,争取培育一批新的上市公司。三是积极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与创业投资机构对接。今年“中博会”期间,组织160多家境内外知名创业风险投资机构与我省260多家具有良好成长性的创新企业和创业人才团队参加创业风险投资论坛与投融资洽谈会,达成合作意向项目237个。
4.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为科技人员创业发展提供服务。2007年,全省共建有创业中心55家,其中,省级创业服务中心19家,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14家。省级和国家级创业中心拥有孵化总面积达7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783家,实现总收入87.7亿元,出口创汇1580万美元,上缴税收3.72亿元,累计毕业企业1054家,为社会提供创业发展机会(岗位)17329个。全省创业服务中心形成了综合性孵化器、专业性孵化器共同发展的格局,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风险投资和私人资本也开始进入孵化器的投资领域,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多年来,从我省东湖、襄樊、荆州等孵化器中成长起来了以凯迪电力、凡谷电子、楚天激光、追日电气、汉科公司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都是科技人员成功创业的典型案例。
(三)整合资源,强化科技人才的培养、表彰、引进和使用
1.以科技计划项目为纽带,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一是通过省自然科学基金计划,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创新群体和青年杰出人才培养的力度。二是通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鼓励和资助高端科技人才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三是广泛开展农村适用人才培训。四是强化科技计划项目的人才导向,将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和验收评审的重要指标之一。
2.以科技奖励为依托,加强科技人才表彰。为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今年,省科学技术奖励经费又大幅度增加,达到1200万元,其中,突出贡献奖由5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此外,还积极帮助高层次科技人才争取国家科技奖励。据了解,我省2008年申报的项目中有23项通过了国家科技奖励的评审,其中我省科研团队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共有12个项目,有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3.以“华创会”为契机,加强科技人才的引进。每年一届的“华人华侨专业人士创业发展洽谈会”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暨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从2000年至今已举办八届,已成为我省吸引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来鄂创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品牌。“华创会”在我省的举办,不仅有利于引进海外华人华侨来鄂创业,同时也吸引了一批国内的侨资企业和华人与我省开展项目合作。
4.以科技特派员制度为抓手,加强农村科技人才使用。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我省支持农业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年,省政府专门列支100万元鼓励各县市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同时,还进一步加强科技特派员园区建设和基地建设,创建新型合作机制,为农村科技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也为农业科技服务的市场化创造了条件,使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在农村得到推广应用。目前,已起草《关于开展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的实施意见》,文件出台后,将在全省广泛推行。
(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人才服务功能
为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省政府成立了湖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并积极与省内外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组成互动合作的共建团队和合作联盟。目前,科技文献平台已初步形成了“五网联通、资源集成、开放共享、服务社会”的平台架构,建成了覆盖全省、科学布局的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门户网站。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实现了跨地区的协作共用,华中区域网集成了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分析测试机构130余家,有效改善了区域内的创新环境。光电测试平台、软件评测中心已正式对外开展测试技术服务。正着力推进淡水科技研发平台、实验动物平台和农用化学品残留与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共享平台建设。
二、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成效
(一)科技人才资源优势进一步显现
我省科技人员队伍在全国一直保持着规模大、知识创新能力较高的地位。近年来在各高新区大力兴办留学生创业园、创业街、博士流动工作站等,大力改善人才环境,提高人才待遇,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科技人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有所缓解,企业科技人才连续几年呈现净流入现象。2007年,我省科技活动人员在2006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又增长15.9%,达到19.73万人;全省r&d科学家和工程师5.5万人/年,每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为9.57人,分别列全国第9位、第10位。全省现有两院院士53人(其中一人为双院士),拥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23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青年专家20名,承担国家“973”计划的首席科学家11人,有48人获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43人获中科院百人计划、4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计划的资助,居中西部地区前列。
(二)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发展
在鄂各类国家级科研基地数量位居全国前五名。全省拥有各类研发机构1364个,建有国家实验室1个(全国仅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国家部委重点(专业、开放)实验室58个,国家野外试验台站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7个。2006年全省科研机构固定资产414615.6万元,其中科研仪器设备93820.3万元,居全国第5位(全国r&d清查数据);企业研发机构269个,位列全国第5位(同上),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资源聚集地。
(三)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1.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2007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2623.9亿元,同比增长25.5%,实现增加值861亿元,同比增长26.3%,连续3年保持23%以上的高速增长态势,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2.7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9.41%,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49%。今年1—6月,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1606.8亿元,同比增长24.9%;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14.5亿元,同比增长24.7%。
截止2007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26家,其中,销售过10亿元的企业38家,过亿元的企业345家,凯迪电力、中冶南方、凡谷电子、华工科技、烽火通信等一批企业和企业集团在竞争中迅速发展壮大。高新区保持快速增长,2007年,全省13个高新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收入2450亿元,同比增长25.5%,实现工业增加值750亿元,同比增长31.6%。
2.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近年来,我省从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出发,不断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推进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网络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努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了我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武汉邮科院通过原始创新,在光电子设计与制造、光纤制造、下一代光通信等领域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创造了光通信领域的一系列“中国第一”,使我国光纤通信成为高技术及产业发展中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小的领域之一。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先后自主研发建设了二硅钢、三硅钢两条生产线,在冷轧硅钢研究开发方面已获得80余项专利,成为我国冷轧硅钢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生产技术最先进的生产基地,带动了我国机电、电子和国防工业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
3.科技兴农效果明显。围绕区域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培育,启动实施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星火富民科技工程等,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及农民增收。“十五”以来,共组织选育审(认)定水稻、棉花、油菜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12个,每年取得重大农业科技新成果30项左右。全省淡水鱼、水稻等主要农产品的优质率较“九五”期末翻了1~4倍,其中双低油菜、淡水水产品、魔芋、莲藕等品种的技术力量、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优质瘦肉猪等品种选育技术居全国领先水平。农产品加工产业化专项行动稳步推进,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实施大别山区科技扶贫和科技致富工程,使大别山区提前实现了整体脱贫的目标,被国务院扶贫办誉为“开发式扶贫的一面旗帜”。积极推进县域技术创新示范,促进了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4.围绕民生,促进了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在生物医药、环保与节能减排、人口与健康三大领域,组织实施了“生物技术及产品开发”、“化学新药创制及新制剂研究与开发”、“中药现代化”、“人用重大传染病疫苗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水资源保护”、“大气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及设备成套化”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项目的实施为我省医药、环保企业开发了一批可供转化的新药品种和产品,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武汉生物制品所在生物制剂大规模发酵技术方面已取得重要突破,发酵规模和技术水平已居全国最好水平;宜昌人福医药、广济药业、潜江永安药业、马应龙药业等企业其产品已分别在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占据了国内市场的最大份额。在大气脱硫除尘、水体污染控制等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也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湖泊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核心示范区已经建成,总氮和总磷含量分别降低14%和21%,水体透明度明显改善,试验区沉水植物已得到初步恢复,水体修复已初见成效。针对湖北省重大疾病和地方病的诊疗和防控,已组建心血管疾病、肿瘤、肝外科等11个省级医学临床研究中心,逐步形成我省医学诊疗技术的创新基地。在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通过组织一批综合示范项目,推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良性发展。
三、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以来,尽管我省科技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自主创新能力在“十五”基础上继续稳步提升,但从总体看,科技人才队伍不够优化、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等问题依然制约着我省经济运行质量的整体提升,具体表现在:
(一)科技人员总量优势突出,但总体分布失衡,人才流动不畅
从地域分布来看,武汉、襄樊两地区集中了全省科技人员的近60%,是全省科技资源的聚集中心;而其它区域的科技资源非常贫乏,尤其是占全省国土面积80%、人口70%的县市,科技资源更是匮乏,加上科技人才外流和人才老化,县域技术创新发展问题十分突出。从专业领域来看,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的62.18%在教育战线,22.76%在卫生战线,只有11.05%是工程技术人员。
(二)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建立
我省的科学研究基地数量众多,但众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尚未和地方企业实现有效对接,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科研内容产业化导向不强,和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脱节。市场主体发育不够,企业吸纳技术、联合创新的欲望不强。我省大中型企业中只有31.95%设有科技开发机构,36.8%有科技活动。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经费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中小企业创新活力不够
2006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中产业增加值为685.6亿元,其中大型企业占全省比重从2003年的42.8%提高到44.2%,年均增速为23.5%;中型企业占全省比重从2003年的24.7%提高到29.1%,年均增速为29.0%;小型企业占全省比重从2003年的32.5%降低到26.7%,下降了5.8个百分点,发展情况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代表创新活力的民营科技企业,数量和规模明显偏小,2006年,湖北省的民营科技企业数为2869家,仅为东部典型地区省均水平的36.52%;企业收入2087.6亿元,不到东部典型地区平均水平的40.46%。
(四)科技产出服务地方企业发展比例偏低
我省科研力量总体上以基础研究见长,服务于我省的应用研究不足。全省理工科部属高校和中央在鄂科研院所近三年承担科研课题年均科研经费约为21.67亿元,其中,我省各政府部门投入的经费约为1.49亿元,我省企业投入的经费约为1.34亿元。从经费来源来看,直接服务于我省的科研力量投入仅占上述单位全部科研力量投入的13%,而直接服务于我省企业的的科研力量投入则不到10%。另据海关统计,2006年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814.9亿美元,我省出口仅占全国的0.35%,这与我省的科教资源大省优势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是很不相符的。
四、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工作打算
阻碍我省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增强自主能力的主要原因在于: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导致科研与生产脱节、科技与经济脱节、可供本地转化的科技成果不多;思想不解放,观念未更新,导致巨大的科技潜力未能释放到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投入总量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体系不健全,资本市场利用不够导致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不快;创新创业氛围不浓,风险投资体系缺失,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生长不够。因此,今后主要还需继续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引导科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一是通过制定政策、营造环境,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引导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释放科技潜力。今年上半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速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为我省科技创新创业营造了更为宽松的环境,在全省引起了积极反响。下一步,我们将协调和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实施方案和细则,切实保障各项政策的落实。
二是推进改革、创新机制,以解决经营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持股,实现高新技术企业股权多元化为目标,推进国有控股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有条件的科研院所改制改革。在重点推进省化学院转改制工作的基础上,下一步要继续选择一批院所进行改革试点,以及推动高校科技企业国有股权的逐步退出。
三是转变科技项目组织方式,动员全省科技系统,以“面向需求、找准关键、设计目标整合资源、建立体系”为基本要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引导工程”;以实施科技项目为牵引,以建立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培育创新型企业为抓手,优化省级财政科技投入资源配置,重点支持以企业牵头、产学研结合方式组织的技术开发项目,更有效地引导科技资源向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线聚集。
(二)以终为始,加快建立完善技术创新支持体系
1.建立和完善面向现代农业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支持体系。一是加强农业技术源头创新能力的建设和农业共性技术开发。二是面对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的需求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三是培植和发展农村经济主体。四是加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2.建立和完善面向工业现代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支持体系。一是组织一批重大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二是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形成一批创新创业基地。三是建好一批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探索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模式。
3.建立和完善面向医药卫生、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的技术创新支持体系。一是建好一批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二是加大支持新药的开发的力度。三是加强节能减排、污染治理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四是加大对资源综合利用的研发投入。
4.建立和完善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一是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争取进入国家创新体系。二是支持一批有条件的企业争取建设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支持一批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一批企业进入国家创新型企业行列。三是加大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力度,40%用于自由探索,60%用于目标引导,引导省属院校的科研力量围绕湖北省重大技术需求凝炼方向,聚集队伍,提高水平。
(三)集成资源,引导中小科技企业做大做强
1.大力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在现有的财政性支持企业科技发展的专项资金中调整结构,支持建立和完善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训网络体系、加强孵化器人才队伍建设、创业培训网络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建设,拓宽孵化器服务领域,提升孵化器的培训能力和融资能力,为科技人才创业提供创业辅导、技术服务和融资等服务。
2.引导创业投资发展。设立创业投资引导专项,以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等方式,支持省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及各类投资主体在鄂创办风险投资机构。适当调整财政科技投入方式,优先支持创业投资机构推荐并投资的项目,对该类项目的财政科技投入,采取一部分直接投入到企业,一部分投入到创业投资机构,由创业投资机构以股本金形式注入企业的方法。
3.促进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相结合。进一步加强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设立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引导一批创业投资企业发展,扶持一批种子期创新企业,支持一批具有上市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和企业孵化器。
4.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组织风险投资和高新技术企业对接,积极培育上市公司后备资源,推进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并设立专项资金,分担企业上市成本。
5.深入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营造创新环境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线,以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集群为重点,把高新区建设成产学研结合的示范区和转化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今年的6月至8月,为充分了解我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工作情况,指导我们作好本次汇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同志还亲自率教科文卫委员会,采取分阶段、分步骤的方式,赴武汉、黄冈、黄石、鄂州,开展了“关于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专题调研,对我们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会后,我们将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发挥我省科技人才优势,为提高科技进步对全省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