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两圈一带”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的报告-尊龙体育官网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尊龙体育官网-尊龙官方平台 >> 文章详情

关于“两圈一带”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的报告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10-11-02 07:16   [收藏] [打印] [关闭]

——2010年5月24日在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上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许克振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向会议报告全省“两圈一带”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请予审议。

一、“两圈一带”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持把推进“两圈一带”战略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着力点,坚持把实施一批重点项目作为推进“两圈一带”战略的突破口,抢抓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周密部署,狠抓落实,抓紧建设一批打基础、管长远、促转型、惠民生的重点项目,有力推进了“两圈一带”战略的全面实施。

在编制“两圈一带”规划的同时,我们分别汇总提出了不同区域的重大项目清单,包括在建、拟新开工、近期和远期策划项目,对入库项目分类推进,实行动态管理。截止目前,武汉城市圈入库项目共2.1万项、投资总规模7.7万亿元,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入库项目1.6万项、投资总规模3.8万亿元。另有部分跨区域项目,投资总规模0.5万亿元。长江经济带也编制了重大项目清单(因地域重合,纳入“两圈”统计)。为确保一批入库重大项目顺利实施,我们将其中部分在建和当年具备开工条件的重大项目纳入全省重点计划管理,逐一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全程跟踪,协调服务。2010年,纳入年度省重点计划管理的“两圈一带”项目共182项(其中上年结转90项),总投资8153.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328.4亿元,1—4月完成投资436.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2.8%,比上年同期加快5.8个百分点(具体项目进展情况见附表)。总体上看,“两圈一带”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整体呈加速态势,预计上半年可完成投资650亿元左右,可以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主要特点是:

(一)以“两型”产业和“一体化”发展项目为重点,推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转型提质

武汉城市圈纳入年度计划管理的省重点项目共98项,总投资4643.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51.5亿元,1—4月完成投资26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30.9%。一是加快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推动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开工建设了中石化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等一批重大产业布局项目、鄂钢二期技改等一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武钢江夏钢材深加工产业园等一批延伸产业链项目、潜江鱼虾加工及虾壳提取铵盐等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湖北星丰公司废金属加工等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推进传统产业向集群化、集约化、“两型”化发展。二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建设,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国家批复建设武汉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机遇,启动实施了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鸿富锦精密工业有限公司富士康基地、武汉天马微电子公司第4.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项目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三是加快金融、物流等项目建设,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启动实施了武汉金融港、建设银行灾备中心、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汉口北国际商品贸易交易中心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促进圈域一体化发展。开工建设天河机场三期、武汉新港、石武高速铁路等项目,提升武汉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组织实施武汉至周边城市四条城际铁路、杭瑞高速公路阳新至通城段等项目,形成圈域内快速交通网络;积极推进鄂东长江公路大桥、武汉二七长江大桥等项目建设,缓解过江交通压力;加紧实施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2号线一期、4号线一期等项目,构建立体化交通运输体系。尽快形成区域内一小时经济圈、省内城市二小时经济圈、国内主要城市四小时经济圈。五是加快清洁能源项目建设,提高能源保障能力。推进咸宁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实施黄石、青山热电联产项目,建设一批输变电项目,积极利用省外电力资源,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六是加快生态环境项目建设,提升环境质量。启动实施了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黄州遗爱湖生态修复工程等生态环保项目。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扩大内需、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结合起来,咸宁温泉旅游生态新城建设项目初具规模,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而且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仅“春节”期间就吸引了3万多名广东游客。

(二)以文化旅游产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跨越式发展

鄂西生态旅游圈纳入年度计划管理的省重点项目共74项,总投资2614.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10.8亿元,1—4月完成投资133.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2.5%。一是围绕实现“快旅漫游”目标,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启动沪蓉高速宜昌至巴东段、重庆至利川铁路湖北段等重点交通建设项目,打通鄂西与其他地区快速便捷的运输通道;建设三峡翻坝高速、十堰至房县高速公路等重点交通项目,优化圈域内各节点之间的交通组织;推进保康至宜昌高速公路、荆岳铁路、宁西铁路增建二线(随州至信阳段)、神农架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解决长期制约鄂西发展的瓶颈问题,使鄂西圈融入更大范围的区域发展空间。二是围绕培育文化旅游支柱产业,加快推进文化旅游设施项目建设。集中资金,整合资源,启动实施了武当山文化旅游扩复建、神农架生态保护与利用、西陵峡口整体开发、恩施腾龙洞和大峡谷整体开发、襄樊古隆中景区改扩建、大洪山整体开发工程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武当山、宜昌三峡、神农架等核心景区的旅游整体效应开始逐步显现。三是围绕发挥资源能源优势,加快推进风电和水电项目建设。启动实施了利川风电一期、潘口电站、清江水布垭电站、鹤峰江坪河电站等电源建设项目,这批项目建成投产将有利于改善鄂西地区的能源利用结构。四是围绕优化产业结构,有选择地推动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宜昌三峡全通涂镀板一期工程已建成投产,宜都兴发集团磷复肥、李宁(荆门)工业园、湖北(深圳)电子工业园、湖北(随州)晶星公司多晶硅等项目加快实施,将为鄂西先进制造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以港口建设和发展垂江临水产业为重点,推动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

一是“四大港口”建设全面加速。武汉新港共80个建设项目,其中新开工33项、续建项目47项,总体进展顺利。宜昌港改扩建项目快速启动,乐天溪磷矿码头改扩建工程、云池作业区二期工程、太平溪新港一期工程已完成前期工作,即将全面开工建设。荆州“一港十区”组合港口格局正在形成,李埠两江中转港区、监利容城港区、石首绣林港区即将开工建设。鄂东组合港全面启动,武穴港件杂货码头、黄州港国盛综合码头、黄石港新冶钢码头扩建和黄石港阳新华新水泥码头等四个项目同时开工,总投资约4亿元,将形成1500万吨的吞吐能力。二是陆路交通和过江通道建设全面展开。通过建设武监、江南等高速公路,将逐步形成纵横交汇的公路网络体系;通过建设汉宜高速铁路、宜万铁路等,将实现与京广、焦枝—焦柳铁路及长江“黄金水道”多点对接,使宜昌、荆州等城市成为长江中游的主要交通枢纽;通过建设荆岳长江大桥、鄂东长江公路大桥及规划建设荆州长江二桥、荆州长江公铁两用大桥、巴东长江二桥等,将实现长江两岸紧密互通,形成共生集合增长效益。三是临江工业园区建设初具雏形。以长江为轴线,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为核心,以葛店、磁湖、荆州、宜昌、黄冈、咸宁等省级高新区为重点,以宜都、夷陵、武穴、石首、鄂州等省级开发园区、科技园区为载体,一批临江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初具雏形。截止2009年底,全省沿江开发区实际开发总面积达到5.25万公顷,实现区域生产总值266亿元,聚集效应逐步显现。

(四)以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性和导向性作用为重点,推动“两圈一带”关键环节建设和发展方式转变

为加快推进“两圈一带”战略取得突破,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领经济结构转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撬动社会投资的杠杆和示范作用,选择一些核心区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着力点和突破口,从2009年开始,每年集中6亿元省预算内投资(2010年增加到6.5亿元),分别用于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较好地发挥了政府投资的杠杆作用,有力促进了“两圈一带”建设。

一是强化政府投资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通过招标方式在武汉城市圈“1 8”城市各确定一个“两型”社会建设项目,每个项目各安排省预算内投资1亿元,一次招标,三年到位。9个项目均为打包综合性项目,主要包括改革试验事项及配套工程建设,突出“两型”社会建设和改革试验。截止目前已拨付省预算内投资3亿元,今年投资计划已作安排,视项目进展情况分批拨付。9大项目建设进度较快,部分项目单体工程已经完成,有的已投入运营。武汉市采取“先验收、后补助”的办法,优先支持综合效益好、示范带动效应强的项目,根据项目评估验收情况,按总投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贴息和奖励,目前有23个子项获得支持,其中18个项目正式投产运营。黄石市黄金山科技园太阳能发电项目8栋建筑物钢结构光伏组件全部安装完毕,山南污水处理厂项目已完成主体结构的85%。天门市生态产业园首期5条道路全部完工,二期10条道路全面开工。孝感市环河、老环河、槐荫河“三河连通”一期工程全面竣工。

二是强化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投资参与鄂西圈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根据鄂西圈“一总三专”规划确定的建设内容,以十二大重点工程43个子项为重点,按照“明确公益性、强化杠杆性、突出关键性、体现效益性”的原则,通过科学公正的程序遴选项目和下达省预算内投资。2009年安排省预算内投资3亿元,集中用于宜昌平湖半岛、武当山玉虚宫中宫、荆州熊家冢、恩施大峡谷等15个旅游核心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参与投资建设的积极性。目前宜昌平湖半岛、“洪湖岸边是家乡”等项目正在进行拆迁,其余项目进展顺利。2010年,继续安排省预算内投资3亿元,集中用于神农架机场、秭归凤凰山景区、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等13个项目,帮助建设景区内公益性强、市场主体不愿或不便进入、但又至关重要的关键工程。目前,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景观工程已拨付专项资金2562.1万元,工程总体形象进度达到70%以上,其中沿线民居改造工程累计完工58%以上,旅游标志牌、林业景观工程基本完工,环保工程等进展顺利。

三是强化政府投资的政策导向作用,引领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和资源整合。拟在荆州“十大港区”中选择符合条件的港区,在2010年省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中安排5000万元,作为项目引导资金。待省委省政府审定发布《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规划》后作具体安排。

此外,还推动了武汉至宜昌铁路、引江济汉(江汉运河)、麻竹高速公路大悟至随州段、沪蓉高速公路武汉至荆门段、220千伏盘龙城输变电(湖北段)等10项跨“两圈”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895.9亿元,年度投资计划66.1亿元,1—4月完成投资39.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0.2%。

在重点项目建设的大力推动下,“两圈一带”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加速态势。2009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2831.5亿元,增长13.2%,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大关,总体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起点。武汉城市圈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8%,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9.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今年一季度,圈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7.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1%。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2009年生产总值增长14.4%,增幅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占全省的38.3%,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增长20.5%;实现旅游总收入增长31.4%。今年以来,鄂西圈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出现“超常规”发展态势,一季度接待境外游客人数增长48.6%,外汇收入增长34.8%。

二、推进“两圈一带”重点项目建设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省委省政府提出,今年是“两圈一带”战略的突破之年,又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之年。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和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精神,把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和转变发展方式两大任务一起部署、一起谋划、一起推进,坚持在发展中谋转变,在转变中求发展,在做大总量中增强实力,在结构调整中提升水平,在科学发展中富民强省;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认识,在落实规划中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两圈一带”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加强组织协调,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上下联动、共建共荣”的良好局面。为推进“两圈一带”战略实施,省委省政府成立了高规格的“两圈一带”领导机构,组建了武汉城市圈综改办、鄂西圈办等办事机构,分别负责“两圈”及“一带”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各市州成立了对应工作机构,全省逐步形成了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相互协同和省市县统筹推进、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二)规划引导,项目推动

用规划落实战略,用项目支撑规划,是我省推进“两圈一带”战略的一条基本经验。围绕武汉城市圈建设,我们先后编制实施了武汉城市圈建设总体规划,研究策划了“56531”改革试验实施框架(即五个专项规划、六个配套政策、五项重点工作、三年改革行动计划、一个重大项目清单),形成了规划引导机制、政策促进机制和改革试验推进机制,构建了省市联动、相互支撑的实施体系,成为试验区建设的主要抓手。围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先后编制实施了鄂西圈发展总体规划和交通、生态环保、文化旅游省级专项规划,指导圈域各地编制了市级专项规划或实施方案,统筹资源,高起点谋划,引领鄂西地区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道路。同时组织开展省市两级规划对接,形成上下联动的规划体系。围绕长江经济带建设,编制了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总体规划,以及沿江产业发展、长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沿江城镇体系建设、长江沿岸城市开发合作与承接产业转移、沿江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土地资源与矿产资源开发保护等六个专项规划。三个总体规划及相应专项规划的发布实施,成为推动“两圈一带”建设的行动纲领。2009年,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促进条例》,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进入法制化轨道。

为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同步建立了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并向社会发布,作为引导各类投资的指南。每年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对项目库进行调整更替。今年初,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各地发展需要,在对既有项目库进行更新的基础上,公布了涵盖“两圈一带”、总投资12万亿元的重大项目库,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但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议论。实践证明,建设重大项目库,不仅有利于加强项目储备争取中央投资,有利于引导社会投资和招商引资,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而且有利于生产力合理布局,避免投资的盲目性,提高投资效益。去年我省之所以能够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争取中央投资名列全国前茅、一批重大项目得到国家批准,与我们主动作为、超前谋划、及时调整和加强项目库建设有直接关系。我省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当前正处在加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推进结构调整、加快改善民生等,都需要大量投入,今后几年仍然需要保持较高的投资增速。我们公布的12万亿投资项目库,是从当前到“十二五”甚至更长时期的投资备选项目清单,包括在建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项目、近期策划项目和远期策划项目四类,大体各占四分之一,并不是近一两年的投资计划。一些入库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流域治理、生态修复等项目,可能需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才有可能争取到国家批准,进而变成实实在在的项目。入库项目将实行动态管理,一些不符合产业政策、发展需要的项目将被剔除,同时补充一些新的备选项目。资金来源主要是吸引社会投资,而不是直接的政府投资。下一步,一方面将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各类投资主体支持、参与我省重大项目建设;另一方面将持之以恒地加强项目库建设管理,毫不动摇地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坚定不移地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结构调整、民生改善的推动作用,争取一批重大项目早成熟、早落地、早见效,更好地发挥重大项目对推进“两圈一带”建设、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性作用。

(三)立足特色,突出重点

武汉城市圈始终立足于“两型”社会建设,致力于一体化发展,着眼于改革试验,突破于体制机制创新。目前省预算内投资安排的9个项目全部是“两型”社会建设项目,争取国家投资突出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社会资源共建共享等领域,引导企业投资突出产业双向转移、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等领域,吸引社会投资突出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和产业优化布局等领域,进一步提升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增长极作用。鄂西圈立足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扶持壮大文化旅游支柱产业,省预算内投资全部用于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核心景区等建设,体现了杠杆性和公益性的要求,2009年通过安排3亿元用于15个项目作为引导资金,带动社会投资18.5亿元,“撬动倍数”达6倍多。争取国家投资和社会投资优先安排鄂西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增强旅游项目的可达性,实现“快旅漫游”的目标。长江经济带突出做好“水文章”,重点策划储备一批港口、河道、交通、城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围绕水资源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建设一批临江工业园,布局一批临江临水产业。

(四)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在推进“两圈一带”重点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从规划、重点项目策划、前期工作推进、项目建设和项目竣工运行等各个环节,坚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和社会参与的项目推进和运行机制。一方面安排一定的财政性资金,支持一些基础性、公益性、关键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吸引社会投资参与。同时以政府出资、市场运作的方式成立省联合发展投资公司、鄂西圈投资公司,按照市场规则参与项目建设和运作。另一方面,制定出台配套政策措施,优化投资环境,积极搭建融资引资平台,全方位、多形式地开展招商引资,引进一批素质高、实力强、辐射带动能力大的市场主体。

(五)外争政策,内抓协调

坚持“内外兼顾、两手齐抓”的方针,一手抓利用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密集出台扩内需“一揽子计划”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中央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一手抓组织协调和资源整合,充分调动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性,加强宣传发动,争取广大群众参与和支持。去年我省共争取四批中央新增投资155.6亿元,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81亿元,争取中央投资份额居全国第四位。今年1-5月又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近55亿元,中央代发地方债券86亿元;争取铁路建设专项资金、基金20.7亿元、铁路债券42亿元。积极推进“部省合作”共建,争取国家支持,与我省签约的部委和单位达到67家。先后争取国家批准武汉市建设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部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枢纽研究试点城市。今年又争取国家发改委核准我省发行中部地区首只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武汉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核准我省发行湖北首只产业投资基金——武汉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国家政策支持,为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大重点项目协调服务力度,帮助解决好项目实施中的突出困难。与省银行业协会拟订银企合作备忘录,举办“融资超市”,解决重点项目融资难问题。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沟通机制和综合协调机制,帮助解决一大批重点项目“征地难、拆迁难、交叉影响协调难”等突出问题。配合中央检查组,加强监督检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六)创新机制,增强活力

体制机制创新是推进“两圈一带”重点项目建设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进一步深化省预算内投资体制改革,努力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在资金投向上,突出公益性,避免投向竞争性领域,重点安排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的生态环保、改善民生及部分基础设施项目;在项目选择上,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项目,力争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重要、最急需的项目上;在资金安排上,进一步体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集中优势力量打“歼灭战”。研究出台了《关于促进武汉城市圈投资增长的若干意见》,决定在2009—2011年每年集中3亿元资金,一次招标签约,分年度安排到位;鄂西圈首创“要约—承诺—专家评议—目标责任制—安排投资计划”遴选项目机制,增强了程序的公正性、合法性,进一步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另一方面,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优化项目建设环境。积极推行建设项目“绿色通道”制度,取消、调整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事项,制定“好而优则先”的用地办法,实行重大建设项目“路条制”,开展重点项目建设环境专项整治,依法打击涉黑涉恶势力,项目建设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三、重点项目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国家宏观政策出现“微调”,对“两圈一带”重点项目建设的约束性趋强

今年尤其是进入二季度以来,国家宏观政策微调的“收缩效应”开始显现。投资政策方面,中央明确提出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投资结构出现明显变化,项目审批闸门已经收紧,这将对今年新开工项目造成一定的影响。货币政策方面,由“适度宽松”转为更加强调“适度”。年初以来货币政策连续微调,央行于1月、2月、5月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的历史次高位(最高为2008年的17.5%),并于4月初重启3年期央票发行,导致流动性收紧,将对我省重点项目融资造成一定影响。财政政策方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在蔓延,已影响到我国政府的财政政策取向。国务院近期提出,要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这将增加我省发展地方融资平台、争取国家核准企业债券的难度,对重点项目融资带来较大影响。

(二)各地各部门重视程度不同,项目建设进度不均衡

有的地方把握国家政策的敏锐性不强,缺乏前瞻性和主动性,错失了一些争取国家支持的最好时机,目前“铁、公、机、电”等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项目审批难度比去年大大增加。有的地方对项目重视程度不够,如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景观工程项目,总体进展还较为顺利,但个别地方进展迟缓,影响了整体进度。有的项目协调难度大,比如宜昌平湖半岛项目,前期工作进展不快,影响了初步设计、征地拆迁等后续工作,导致工程总体进度偏慢。

(三)发展与保护矛盾相互交织,部分重点项目推进难度较大

当前实施的“两圈一带”重点项目中,有的涉及主体功能区划、有的涉及征用基本农田等,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家保护生态和耕地等政策存在矛盾。如神农架林区是我国自然保护区,现在推进某些文化旅游项目或基础设施项目,需要申请国家调整自然保护区范围;荆州“洪湖岸边是家乡”项目,由于所处区域临近洪湖湿地保护区,需要与国家湿地保护政策衔接;荆州熊家冢墓地保护项目,由于地处基本农田范围,且跨荆州、当阳两市,土地征用手续十分复杂。

(四)项目建设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性,部分重点项目实施受到影响

一是经济领域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部分企业投资积极性减弱。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回升向好,国际石油、铁矿石、钢材、天然橡胶等原材料价格大幅攀升,劳动工资价格上涨,增加了企业成本,压缩了项目利润空间,部分企业投资意愿降低。二是少量项目因国家投资政策变化,导致其审批、用地、环评等前期工作难以到位,制约了开工进度。三是征地拆迁难度增大。由于近年来重点项目集中建设开工,征地拆迁涉及面越来越宽,加上个别地方群众工作不到位,工作方式不当,补偿额度难以满足需要,引起矛盾纠纷和“阻工”现象。四是交叉影响协调难问题仍较突出。电力、通信、广电等“三杆”迁移,公路(铁路)跨河流、水库、铁路(公路),输变电线路跨公路、铁路、矿山等“三跨”问题,涉及部队、央企、私企等补偿问题,由于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及时协调解决。五是工程建设环境需进一步整治。经过近几年的集中治理,项目建设环境大为好转,但砂、石霸等涉恶涉黑势力的滋扰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地方还较为严重。

四、下一步推进重点项目的主要措施

(一)坚定信心,提高对“两圈一带”重点项目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进一步增强全省上下对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坐不住、慢不得的观念,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当前,一年时间即将过半,重点项目建设总体进度虽属正常,但少数项目并不理想,有的还难以按计划开工。后几个月将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将按照此次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制定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年初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两圈一带”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将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完善目标责任制,明确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和实施主体,制定具体时间表,建立相应保障措施,会同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加强检查督办,确保各项任务顺利推进。

(二)超前谋划,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可能出现的进一步微调

今年是发展方式的转型年,危机时实施的特殊政策将逐步向正常化回归。目前投资、信贷、财税、产业、房地产等相关政策已初露调整信号。我们将加强对经济政策结构性调整的内容、时点和节奏的跟踪研究,重点把握好财政、货币、通胀预期管理等政策调整的平衡点,找准与我省实际的结合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及早部署对策措施,切实把政策活力转化为发展动力,真正做到进退有序,平稳衔接,顺利地把政府主导的短期刺激增长转化为市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抓紧完善相关前期工作,加大衔接力度,力争神农架机场、荆岳铁路、麻竹高速公路大悟段等一批重大项目得到国家批准。加强与国家部委衔接,及时了解最新信息,针对各项政策可能出现的微调做相应准备工作。

(三)顺势而为,抓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和重大项目库建设

抓住当前国家和省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有利时机,集中力量,抓紧策划、储备和补充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着眼于投资与消费有机结合、有利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项目。争取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长江经济带、汉江流域综合开发等重大战略和重点项目能挤进国家规划和年度计划笼子。加强省级重大项目库建设,顺应国家政策变化,及时策划增补一批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两型”社会、改善民生、加快城市化等方面的重点项目,剔除一批建设条件不成熟或已发生变化、不符合国家投资政策的项目,进一步增强项目库的科学性、指导性和适用性,确保明后几年“两圈一带”重点项目的正常接续。

(四)优化环境,解决好重点项目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认真落实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制度,继续开展重点建设专项整治活动,加强监督检查,依法查处破坏软环境、干扰项目建设的事件,形成重商、亲商、扶商、富商的浓厚氛围。继续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环境举报投诉制度和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掌握并督促整改项目建设中存在困难和问题。不断优化融资环境。完善银企合作平台,办好“融资超市”,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重点项目。创新融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继续加大争取国家核准发行企业债券的工作力度,加强企业上市辅导,支持企业从资本市场融资。完善土地供给服务机制,继续落实重点项目优先安排建设用地的扶持政策。

(五)创新机制,进一步增强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合力

坚持和完善跨部门、跨地区的重大问题协调制度。对涉及地方和部门较多的重大问题,启动部门联动机制,通过召集部门联席会议等办法会商解决。建立完善交叉影响补偿制度,协商制定不同行业交叉影响补偿标准,形成相互理解支持、快速协商解决的工作机制。加强政策宣传,争取群众理解和支持。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政策,尽力化解在征地拆迁过程引起的矛盾和问题。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先进典型宣传,强化示范带动作用。完善重点项目建设信息统计制度,为各级政府和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六)落实责任,进一步提高重点项目推进效率

建立重点项目建设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完善重点项目优胜劣汰、滚动管理办法。按照属地管理和部门负责相结合的原则,落实工作责任,做到一个项目、一个专班、一套工作机制,每个重点项目逐一明确牵头协调服务单位和责任人,及时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