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湖北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尊龙体育官网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尊龙体育官网-尊龙官方平台 >> 文章详情

关于湖北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19-08-18 03:27   [收藏] [打印] [关闭]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湖北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8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8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认真执行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省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育新,高质量发展取得良好开局。列入《省政府工作报告》的地区生产总值、城镇新增就业、城乡居民收入、节能减排等主要指标预计将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一)紧盯提质增效抓发展,经济实力有新提升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抓重点、补短板、强调度,出台实施“六稳”'系列措施,以稳求进、以进促稳,主要经济指标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8%,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高于年初目标任务。

一是经济发展质效提升。出台大力支持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7条”、降成本“31条”等政策,经济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为“三升一降“:财税质量提升。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307亿元,为预算的100.4%,其中税收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4.5%,较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企业效益提升。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2%;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6.3%,较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市场主体规模提升。全省新发展市场主体89.3万户,同比增长3.7%;私营企业总户数108.4万户,同比增长17.2%,占全部企业户数的88%。经营成本下降。三轮降成本政策措施效应持续发挥,初步测算全年可降低企业成本1300亿元以上。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收入成本84.22元,较上年同期下降0.53元。

二是投资支撑稳定有力。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的“定海神针”作用。在全国投资增速下行形势下,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高于全国5.1个百分点。全年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32亿元,较上年增加29亿元;企业债券168.8亿元,发行量居全国第5位。重点项目支撑更加夯实。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超过4000个,省委省政府督办的51个重大产业项目、233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年度计划投资,307个新开工10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272亿元,同比增长10%。投资结构更加优化。工业投资、技改投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5.8%、24.2%和32.5%,分别高于投资平均增速4.8、13.2和21.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1.4%,较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补短板力度持续增强,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从年初的3.9%逐月回升至13%。

三是消费升级稳步推进。旅游、文娱、体育、健康、信息等服务消费蓬勃发展。全省实现旅游收入6200亿元,同比增长12.4%。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9%,家用电器、通讯器材等领域消费保持20%以上的增速,网络零售额预计增长31.2%。

四是要素保障持续改善。全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8%,本外币新增贷款6210亿元,规模居中部第2位;存贷比81.2%,较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组织召开银企对接活动,贷款签约金额1489亿元,创历史新高。全省新增上市公司9家,其中新增境内上市公司5家,新增境内上市公司数量居全国第6、中部第1。全省共批准建设用地28.5万亩,同比增长5.8%;供地42.57万亩,同比增长23.3%。全省发电量1840亿千瓦时(不计三峡),同比增长9.9%。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全省天然气供应特别是民生用气保障稳定。

(二)紧盯创新驱动强动力,动能转换有新突破

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出台实施新旧动能转换“25条”,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20条”,谋划推进全省十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发展动能进一步增强。

一是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深入开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年攻坚行动”,滚动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全年工业技改投资预计超过3000亿元。农副食品加工、通用设备制造、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等传统行业增加值增速呈现趋稳态势,1—11月同比分别增长8.6%、9.5%和8.2%。着力巩固去产能成果,继续开展取缔“地条钢“专项督查,保持高压态势,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年内未发现已去产能、落后产能复产现象。

二是新兴产业提质提速。积极扩大新兴领域投资,引导各类资本支持新经济发展。存储器、商业航天、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小米、科大讯飞、海康威视武汉总部基地及华星光电、京东方、武汉天马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占gdp的比重达到17%。武汉、襄阳、宜昌、鄂州、十堰被列为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深入实施服务业“三千亿元产业培育工程”,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4.7%,占gdp比重提高到46.6%左右。

三是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积极推进武汉创建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襄阳、宜昌建设区域性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落户武汉,中国信科集团在武汉正式成立。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6000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件,较上年提高0.5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武汉顶级节点率先上线。深海一号下水,鲲龙ag600水陆两栖飞机在荆门完成首次水上试飞,快舟一号甲火箭和虹云工程“武汉号”成功发射。全省共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7家、国家级众创空间62家,国家级双创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总体数量位居中部第1。

四是乡村振兴有效推进。出台实施《湖北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深入开展三产融合“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343万亩,全年粮食产量达到567.9亿斤。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69%。产业融合势头较好,注册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数量较上年分别增长15%、18%,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综合收入增长17%。农业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效,新增“三品一标”企业562家、产品946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平稳,91.9%的村完成清产核资,87%的村完成集体成员身份确认。

(三)紧盯生态优先提颜值,绿色发展有新成效

正确把握“五大关系”,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统筹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

一是生态修复全面推进。开展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大普查、自然资源全域调查和长江大保护“回头看”,深入实施“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全年累计完成农村改厕160万座,占年度计划的140.5%;建成城市生活污水治理设施37个、乡镇生活污水治理设施473个;建成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末端设施147个、垃圾中转站1798座;共实施灭荒造林71.8万亩。印发生态保护补偿实施意见“21条”。争取中央长江流域修复治理奖励资金7亿元,启动省内5条河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16平方公里。

二是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坚决打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取缔各类码头1211个,岸滩岸线生态复绿809万平方米。完成83个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整改。关停封堵入河排污口143个。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区“绿盾“专项行动,完成299个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改。开展“清废行动2018”,386个部、省挂牌督办问题整改完成率达到99.2%。全面启动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已完成115家,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基本实现集中式污水处理和自动在线监控。宜昌市破解“化工围江”做法得到国家肯定。

三是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出台实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分工方案》,58个重大事项全面启动,91个重大项目已开工73个。郑万高铁湖北段、汉十高铁、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长江中游“645”工程、汉江千吨级航道、武汉至仙桃城际铁路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实施,武汉、黄石、宜昌等主要港口实现铁路进港、一级及以上公路通达。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印发沿江高铁通道建设实施方案。《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融资规划》加快落地,49个项目获国开行1816亿元授信支持。湖北碳配额二级市场累计成交量达到3.2亿吨,交易额74.3亿元,均居全国首位。

(四)紧盯全面小康打硬仗,三大攻坚战有新进展

坚持把三大攻坚战作为硬任务,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着力固底板、补短板、强薄板,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一是重大风险防范有效。全省银行业不良贷款率1.47%,同比下降0.05个百分点,好于全国及中部平均水平;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预计51.1%左右,较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认真排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严格实行预算和限额管理,地方政府举债行为逐步规范。武汉、襄阳、宜昌等重点城市加大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完成国家下达的调控目标。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等领域的风险总体可控。

二是脱贫攻坚精准推进。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实行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推进,新增资金、项目、举措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全力推进非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全年105.5万人脱贫,963个贫困村出列,17个贫困县有望摘帽。深入开展产业扶贫,创立“政府 市场主体 农户 银行 保险”的产业扶贫机制,惠及贫困人口265.9万人。有序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全省建成光伏扶贫项目125.5万千瓦。全年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基本完成。

三是污染防治效果明显。坚决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问题整改。推进源头治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4.15万平方公里。大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落实年度环保投入204.5亿元。完成44台现役20万千瓦以上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全省全面供应国六标准车用汽柴油。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工作如期完成。生态环境持续改善,pm2.5累计浓度均值下降9.6%;国家考核的114个地表水水质断面中,优良比例为86%;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五)紧盯改革开放增活力,发展环境有新改善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一招,强化自我革命,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关键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积极推进“互联网 放管服“改革,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实现省市县三级联通。“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面推开。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应用进度加快。省级再取消、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26项,精简证明事项127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归集信用记录突破20亿条,居全国第3位。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湖北自贸区初步形成20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2项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30项试点经验和27个创新实践案例在全省推广。武汉市并联审批和“多图联审”,“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事项审批服务标准化,黄石市试点“承诺预办、先建后验”,自贸区襄阳片区大幅简化退税流程等4项典型经验获得国家通报表扬。

二是高质量“引进来““走出去“扎实开展。成功举办湖北全球推介、世界500强对话湖北、重点上市公司走进湖北等重大活动,组织22家省内企业参加中国首届自主品牌博览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成功举办2018年中国中部国际产能合作论坛,共签约项目65个,签约金额1427亿元;嘉宾总人数和国外省部级官员规模均创我省对外开放大型活动历史之最。全省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1.2%,高于全国;实际使用外资119.4亿美元,同比增长8.6%。

三是区域协调发展有效推进。深入推进“一主两副多极”战略实施,武汉市领跑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襄阳、宜昌两市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荆州、黄冈gdp总量有望突破2000亿元。汉江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新型城镇化大力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持续缩 8.4%,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京鄂对口协作扎实推进。县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4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

(六)紧盯社会民生强保障,民生福祉有新增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推进社会民生事业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全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增长8%和8.4%,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一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以“湖北就业提升计划”为统领,深入推进“我选湖北”“创业湖北”“返乡创业三年行动”等措施,重点做好大学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去产能分流职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工作。全年新增城镇就业92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31.4%;城镇登记失业率2.55%,低于4.5%的控制目标。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较旺,技能劳动者求人倍率超过1.5。大学生留鄂就业创业比例超过6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持续提高,55%以上的新增就业人数集中在第三产业。

二是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率保持在75%以上。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加快推进,年内建设和改造校舍面积220万平方米。启动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普惠性资源持续丰富。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优质高中示范作用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明显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稳步推进,高职院校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高校“双一流”建设加快推进,确定了24所高校、58个学科为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单位。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建设,共成立医联体626个,远程医疗已覆盖884家基层医疗机构,县域就诊率达到90%。深入推进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启动第三批9个县(市、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家政服务提质扩容、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三个行动方案扎实推进。

三是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启动实施“湖北社保共享计划”,着力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着力提高社会保险保障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14连增“。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省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5521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健全完善全民医保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490元。五保、低保等困难群众保障水平逐年提高。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市场预期放缓,内需有待提振。地区、行业、企业分化进一步加剧,部分地区主要指标增速在全省靠后,汽车、烟草等传统支柱产业增速放缓,部分重点企业和重要增长点出力不及预期。微观市场主体活力不够,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部分改革事项、惠企惠民政策落地见效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对这些问题,要高度重视,在2019年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9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环境和主要目标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也是我省经济爬坡过坎的大考之年,做好2019年工作意义重大。当前,湖北与全国一样,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综合分析判断,2019年全省发展仍有望保持在7.5—8%的合理区间,但不确定性更大,风险挑战更多。从国际看,外部环境趋复杂。全球经济受中美经贸摩擦、地缘政治风险等多重因素影响,增长势头可能减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3.9%下调至3.7%。中美经贸斗争预计将是长期的、常态化的,其对外贸外资、企业生产、股市汇市、就业物价等影响都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从国内看,政策取向趋宽松。中央强化“六稳”工作,国家宏观调控强化逆周期调节,将更大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就业优先政策和竞争性产业政策、差别化区域政策,多策并举,形成利好政策的“风口”。

从省内看,各项支撑趋稳实。“稳中有进“仍是我省经济的基本走势,我省gdp增速已连续8个季度保持在7.5—8%的增长区间,四大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发挥:政策措施支撑,我省出台实施的高质量发展、“六稳”及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组合拳效应2019年将进一步释放。投资项目支撑,全省“两库”入库项目22070个,加上今年的结转续建项目,保持投资持续平稳增长有支撑。产业发展支撑,17个千亿元产业总体保持稳定,谋划的十大重点产业启动实施。石油、钢铁等大宗原材料价格回落,有利于改善实体经济盈利水平。新动能支撑,存储器基地、华星光电、武汉天马、东本三工厂等重点项目产能逐步释放,新兴产业发展支撑作用将进一步提升。

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增长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宏观杠杆率稳定,金融财政风险有效防控;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三、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2019年,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按照《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

1. 稳妥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坚持结构性去杠杆基本思路,以政府隐性债务为重点,纠正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持续推进非法集资、企业债务、p2p网络借贷等金融风险处置。引导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民营企业贷款开展专门考核,适当提高对不良贷款率的容忍度。抓住科创板设立机遇,推进上市公司倍增计划,促进2019年拟新增上市公司数、已上市公司再融资额、债券融资、产业基金持续稳定增长,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抓好房地产市场运行调度,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做好养老保险支付、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领域风险应对工作。

2. 积极落实精准脱贫政策。坚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众,突出问题导向,下足“绣花”功夫,确保2019年90万人脱贫、800个村出列、17个县摘帽的目标任务如期实现。抓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问题整改落实,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议精神,抓好安置点配套完善、建房任务收官、后续产业发展、问题整改等工作的落实落地。

3. 突出重点推动污染防治。着力打好蓝天保卫战,实现大气污染防治第三方核查全覆盖,督查落实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特别排放限值、挥发性有机物、秸秆禁烧等重点领域管控要求。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进一步加强流域统筹治理,强化水质监测预警,全省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力争达到90%。着力解决饮用水源地突出环境问题,加快城市饮用水备用水源地建设。着力打好净土保卫战,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用地信息釆集与风险筛查,强化农用土壤环境监管与综合防治,推进黄石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工作。严格开展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推进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确保单位gdp能耗下降2%,能源消费增量控制在700万吨标准煤以内。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力争全省新能源并网装机达到1000万千瓦。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0平方公里。加快推进17家在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建设,新确定一批循环化改造重点支持园区,力争全省50%的国家级园区和40%的省级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

(二)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4. 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切实引导和支持土地、金融、创新、人才等要素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集聚,促进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端化升级。持续推进“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和服务业“三千亿元产业培育工程“,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等高技术服务业,加快金融、现代物流、人才资源服务等行业提档升级。加快处置“僵尸企业“。抢抓工业互联网机遇,推进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抓好小微企业和规上工业企业“四个一批“工作。

5.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持续推进京东方、武汉天马等重点工程。着力支持关键技术攻关,组织实施新兴产业集群工程,推动形成产业链配套。研究我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出台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意见。深入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服务业紧密结合,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支持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高质量运营,加快二级节点建设。推动国家物流枢纽规划落实。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积极争取武汉获批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力争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左右。

6. 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深化武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抓好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建设,统筹推进国家实验室、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等建设,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落户湖北。对民营企业牵头组建国家级创新平台、开展技术标准研制创新给予奖补。支持规上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牵头建设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新型创新载体。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健全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大力培育“专精特新“科技型企业。积极推动中外合作共建高科技产业园。

7. 大力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深入开展“万千百“质量提升工程,引导企业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弘扬工匠精神,积极培育湖北工匠人才,认真开展“中国品牌日”相关活动,推进轻工、纺织、食品等行业创建自主品牌,引导有条件的产业园区、特色产业集群争创国家和省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三)着力培育打造中部强大市场

8. 聚焦关键领域扩大有效投资。围绕稳增长、优结构、转动能、补短板,坚持“三定”调度,做好“三库”建设。抓谋划。围绕十大重点产业、十大领域基础设施补短板,进一步加大项目谋划力度,制定全省各部门重大项目谋划转化任务清单,全省各市州按照30%转化率的要求谋划项目。抓争取。按照进规划、进项目库、进审批流程“三进”和能报出、能审批、能开工“三能”的要求,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积极争取沿江高铁、郑万高铁联络线、恩施机场迁建等项目尽早获得国家批复,力争36个过江通道、一江三河连通工程、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二期工程等项目纳入国家规划。按争取份额不低于5%的目标,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债券、企业债券等国家各类资金支持。抓推进。继续实行省领导领衔推进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的工作制度,建立全省1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推进机制。一季度各地集中组织开工一批重大项目。每季度召开投资项目现场推进会,定期组织开展集中拉练推进活动。不定期组织重大项目银企、保企对接会。对省级重点项目的合理用地力争按规定“应保尽保”。

9. 积极促进消费提质扩容。支持武汉建设内陆消费中心,重点培育一批高品位步行街。顺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求结构快速调整新趋势,进一步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引导有规模的商务企业搭建电商平台,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 消费“互动发展。大力培育消费新业态,对会展服务、汽车消费、信息消费、医疗健康、健身休闲、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等领域,进一步研究放宽准入限制,加强扶持力度,打造细分市场。支持33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快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着力发展汽车赛事、汽车文化、汽车改装等产业,充分发掘汽车后市场潜力。深入推进“荆楚优品”工程,抢抓5g商用机遇,增加智能手机、智能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消费产品供给。切实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运用政策,支持我省相关优质产品的推广应用。

(四)着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10. 贯彻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落实国家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7条”。严格执行涉企收费“一张清单”制度,巩固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零收费“。继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费率政策。妥善做好社保费征收划转工作。进一步降低电力交易门槛,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电力直接交易,逐步扩大交易规模。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行债券和上市融资。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措施。

11. 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四个一律”,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完善服务保障机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强营商环境评价,对17个市州营商环境指标考核排名。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分类化解“三角债“、政府欠款问题。严格监督执法,规范监管行为,依法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

12.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加快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证照分离”,持续实施“多证合一”。更大力度推进“互联网 放管服”改革,打造“网上办、马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的“四办”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6月底前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联通。完善全省社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建立健全“政府承诺 社会监督 失信问责”机制。着力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体制。

(五)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13.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粮食产量稳定在500亿斤以上。合理调整“粮经饲“结构,打造粮食、蔬菜、淡水鱼、生猪4大千亿产业链,壮大柑橘、食用菌、肉牛、小龙虾等4大百亿产业链。推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载体。2019年全省建成4个、再创建4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开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做大做强“荆楚优品”,集中打造潜江龙虾、恩施硒茶、随州香菇等特色品牌。着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帮助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促进农民增收。

14. 加快农村“补短板”建设。着重加强农村交通水利、高标准农田、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补短板建设,改变“靠天收”局面。2019年水利“补短板”四项工程全部完工,五大湖泊和14条入江重要支流防洪能力全面提升,易涝地区新增和恢复外排能力达到2000立方米/秒,小型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基本消除。新改建农村公路2万公里,力争2019年基本解决20户以上村组通达硬化路;实施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化肥农药零增长三个专项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继续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重点支持贫困地区电网建设,提升农村电力保障能力。再解决38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问题,力争2019年、确保2020年实现国家现行标准下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进一步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15. 加大农业农村改革力度。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高农村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支持在江汉平原、都市城郊、扶贫片区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着力打造一批有特点、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示范典型。

(六)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16. 更大力度落实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坚持以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为抓手,巩固提升长江大保护系列专项整治成果。推进解决长江大保护中的突出环境问题,特别是切实抓好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警示片曝光问题的整改工作。探索建立长江岸线管理员制度。扎实推进“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加快推进“厕所革命”,确保2019年完成总目标的70%;所有污水处理厂全面试运行,完善配套入户管网,全省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完成城乡生活垃圾处理终端建设任务,市、州、县域剩余60%的行政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精准灭荒造林70万亩。坚持抓好“化工围江”、非法码头非法采砂等专项整治工作。坚持落实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着力推进58个重大事项和91个重大项目落实落细,更大力度地支持综合立体交通运输走廊、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岸线整治修复等项目建设。加快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试点示范实施。组织多形式的长江大保护政银企融资推介会,加强与国开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

17. 更大力度实施区域和产业发展总体战略。研究落实“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强化武汉主中心和襄阳、宜昌省域副中心作用,稳步推进武汉城市圈协调发展,支持各市州找准定位、全面对接,发展更多新的区域增长极。以长江绿色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带、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为纽带,力争国家级武汉长江新区早日获批,支持重要节点城镇建设。推动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江汉平原振兴发展示范区、鄂东转型发展示范区协同联动发展。持续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认真落实《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贯彻落实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培育打造更多百强县市。

18. 更大力度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大力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三乡”工程,促进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与农村资源有效对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支持天门建设四化同步示范区。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发展,打造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创新创业平台。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城乡乡村通达路网、循环水网、清洁能源网、智能互联网互联互通。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支持有条件、有意愿、有稳定就业和住所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有序落户。

(七)着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19.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全面贯彻“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能过剩行业加快出清,降低营商成本。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打造中部地区产权保护高地。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继续实施优先发电计划改革,努力扩大市场供给能力,执行大工业两部制电价企业均可申请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降低电力用户准入门槛,完善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和交易机制。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完善全省投资项目审批在线监管平台。在全省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功能区全面推行“先建后验“、报建审批区域性统一评价。加快实行“多图联审”,将消防设计审核、人防设计审查等技术审查并入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实现“多图联审、结果互认”,推动工业建设项目50个工作日内取得施工许可证落地。深化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价格改革,创新市场价格监管和服务手段。

20.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及时发现和处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全面清理取消负面清单之外的准入限制。更大力度推进湖北自贸区建设,全面完成国家赋予的209项改革试验任务。推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一步优化天河机场通关环境,加快武汉新港“多式联运”建设,力争建成阳逻港支线铁路。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进一步降低进出口商品查验比率,优化通关流程、压缩通关时间、降低通关成本,使更多湖北外贸企业选择在本地报关。谋划建设2019—2020年度“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库,引导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和新兴市场,着力推动国际产能合作。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大力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引导我省企业在科研、生产制造、商贸物流等领域建设专业性或综合性境外经贸合作区,带动企业抱团“走出去”。

(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21. 大力促进就业创业。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加强就业监测分析,密切关注不确定因素对我省就业形势的影响。大力实施“湖北就业提升计划”,实施援企稳岗“护航行动”。继续实施大学生“我选湖北“及“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公共培训实训平台建设,继续发展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平台。

22.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出台《湖北省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四年(2019-2022年)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继续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新建改建一批乡镇和中心村公办幼儿园。继续落实消除大班额专项计划,重点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综合实力。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推动特殊教育特惠特办,民族教育交流交融。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网格化布局,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深化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完善医疗卫生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管理。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基层“五馆三场“和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继续实施“灵秀湖北极目楚天”和“知音湖北楚楚动人”旅游双品牌推广,完善景区服务体系,推进旅游景区交通便利化。

23. 大力完善社会保障。推进“湖北社保共享计划”,继续实施一批社保领域办实事项目,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推进全民参保计划,重点向中小微企业和广大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扩面。推进医保尊龙官方平台的支付方式改革,扩大基层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定点范围。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做好武汉、宜昌、黄石全国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推进西气东输三线湖北段、武汉和黄冈等地储气设施等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抓好能源迎峰度夏和度冬保障工作。

附件:

1. 2018年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预计及2019年目标建议

2. 名词解释

附件2   名词解释

1. 六稳:2018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有效应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

2. 支持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7条”:《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支持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3. 降成本31条:《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意见》。

4. 新旧动能转换25条:《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若干意见》。

5. 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20条”:《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新时代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6. 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推动全省先进制造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累计完成投资过万亿。

7. 服务业“三千亿元产业培育工程”:围绕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和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服务、商贸服务、文化体育服务、旅游、健康养老和家庭服务、房地产10个服务业重点产业大发展,力争到“十三五"末,十大产业的规模均达到3000亿元以上,总量占全省服务业比重达到85%以上。

8. 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9. 五大关系: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时明确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正确把握的五大关系,即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

10. “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从2018年开始,用三年时间,推进“厕所革命"、精准灭荒、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四项重大生态工程。

11. 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包括沿江化工企业污染专项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整治,非法码头、非法釆砂、船舶污染及尾矿库污染整治,岸线资源管控和生态复绿,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专项治理,企业非法排污和入河排污口整治,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10个方面的内容。

12. 清废行动2018:由生态环境部组织启动的“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

13.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包括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综合立体绿色交通走廊,推进绿色宜居城镇建设,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行动,开展绿色发展示范,探索“两山"理念实现路径,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交易平台发展,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10个方面的内容。

14. 长江中游“645"工程:长江干流武汉至安庆航道至少深6米、武汉至宜昌航道至少深4.5米的航道整治工程。

15. 双随机一公开: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16. 小微企业和规上工业企业“四个一批":培育壮大一批,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实现“小进规"“规上市";招商引资一批,对市场前景好、增长潜力大的成长型企业进行精准招商,提高招商引资项目履行率;技改提升一批,大力推进传统企业技术改造,帮助一批企业实现设备、工艺、产品和管理升级;盘活复产一批,对退规和停产半停产企业开展精准调度和定制化服务,帮助企业恢复生产、再进规和复产。

17. “万千百'‘质量提升工程:推动10000家中小企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支持1000家规模以上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培育100家标杆企业争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打造品质湖北。

18. 四个一律: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除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范围外一律开放;全面规范市场准入,除法律法规规定的审查环节外一律取消;全面清理审批事项,除法定目录外一律取消;全面开放市场,除涉密和特定重大技术工程外的招标限制一律取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