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尊龙体育官网-尊龙官方平台 >> 文章详情
众多中省媒体齐聚宜昌,这件事让他们点赞!
7月23日至24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省新闻媒体齐聚宜昌。
到底是何大事,吸引如此多媒体大咖?
7月23日至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局长何绍仁带领中华环保世纪行新闻采访团来宜,围绕“守护长江清水绿岸”主题,突出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这条主线,开展集中采访活动。
△在三峡大坝坝顶合影。三峡日报全媒记者付蓓蓓 摄
采访团一行去了哪些地方?记者们看到宜昌的绿色实践后有什么感受?一起来看看~
三峡坝区
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电站年发电量突破1000亿,电力“点亮”半个中国,三峡工程建成了世界级的,现代水电清洁能源基地和生态示范基地。
△参观三峡坝区。三峡日报全媒记者付蓓蓓 摄
登上坝顶,三峡两岸生态尽收眼底,记者们长枪短炮轮番上阵。人民日报记者寇江泽说,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名不虚传。
参观三峡工程展览馆,探访三峡左岸电站、三峡升船机平台,游览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一路上,记者们边看边记,边拍边议,纷纷赞叹:“国之重器,雄伟壮阔!”
三峡地区素有长江流域“绿色宝库”“物种基因库”之称,拥有大量的珍稀和特有植物。
△参观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三峡日报全媒记者付蓓蓓 摄
“保护珍稀植物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在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新华社记者乐文婉惊喜地发现,这里像一个巨型珍稀植物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伯乐树、荷叶铁线蕨正在茁壮成长。
兴发集团宜昌材料产业园
△兴发集团园区全景。通讯员蔡亮 摄
在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园区内道路整洁宽阔,长江码头开阔。
△24日上午,在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调研采访。三峡日报全媒记者付蓓蓓 摄
了解到该企业主动参与沿江化工“清零”行动,光明日报记者陈海波说,长江沿岸化工企业众多,长江大保护,不仅仅是拆迁和关停,更是一次涅槃和重生。
△24日上午,在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调研采访。三峡日报全媒记者付蓓蓓 摄
兴发集团加快转型升级,聚焦新技术,尤其是在微电子新材料方面的科技创新,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解决了“卡脖子”问题,为我国芯片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这种努力的方向和结果,为化工企业转型、为长江大保护探索了新路。
△全国人大代表、兴发集团董事长李国璋接受采访。三峡日报全媒记者付蓓蓓 摄
了解到兴发集团年研发投入3亿元以上,科技日报记者陈瑜赞叹说,核心技术是企业的镇山之宝,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些实实在在的投入,支撑企业探索独特的科学发展模式,助力产业优化升级,以科技创新打造绿色发展动力源。
夷陵区河心公园
黄柏河是宜昌境内长江一级支流,流经远安县、夷陵区,全长162公里,承担着为全市近200万人口生产生活供水以及为宜东地区100万亩农田灌溉的重任。
△宜昌市夷陵区环保清漂船员在长江支流黄柏河小溪塔流域打捞水面漂浮物。三峡日报全媒记者付蓓蓓 摄
2017年以来,宜昌市颁布实施《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通过地方立法为修复黄柏河生态环境提供法治保障;出台《黄柏河东支流域生态补偿方案(试行)》,严格实施水质“约法”,以流域水质指标,倒逼县域经济转型和生态保护。黄柏河流域水质持续改善,2018年ⅲ类水质达标率为95.67%。
“实行断面水质达标情况与生态补偿资金、矿产资源开采指标‘双挂钩’,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新。”人民日报记者寇江泽说,“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明显调动了流域内企业保护水资源的积极性。”
△夷陵区河心公园实地查看黄柏河流域综合治理情况。三峡日报全媒记者付蓓蓓 摄
△现场采访黄柏河清漂队队长毕家培。三峡日报全媒记者付蓓蓓 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记者蒋晓平说,通过立法的形式,形成了良性发展机制,对调动流域上下游、左右岸保护水资源的积极性发挥明显作用。黄柏河流域地方立法、综合执法、生态补偿、智慧治河等综合治理经验值得复制推广。
△参观考察河心公园环境改造建立的家庭博物馆。三峡日报全媒记者付蓓蓓 摄
“以法律武器治理污染,用法治力量保护生态,宜昌人大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检察日报记者谢文英说。
△现场采访三峡蚁工发起人李年邦及其他三峡蚁工环保志愿者。三峡日报全媒记者付蓓蓓 摄
△现场采访生态小公民代表。三峡日报全媒记者付蓓蓓 摄
在宜昌市夷陵区河心公园,听三峡蚁工李年邦、黄柏河清漂队员毕家培讲述了他们守护长江生态的故事后,光明日报记者陈海波说,宜昌市民环保意识强,这种主动作为、身体力行,守护母亲河的精神难能可贵。宜昌开设的《生态小公民》校本课程,通过孩子带动家庭,推动社会,将生态环保意识植入了老百姓心中。
△参观生态小公民生态文明实践成果。三峡日报全媒记者付蓓蓓 摄
中国日报记者刘坤说,宜昌市将生态文明纳入地方课程,系全国首创。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从娃娃抓起,让生态环保知识进校园、进课堂、进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生态环保不再是一个个刻板的数据资料,而是一幅幅天蓝、山绿、水清的生态画面。
△图片来自夷陵发布。
长江两岸,绿意盎然。看着黄柏河治理前后的图片对比,中国环境报记者曾以潇说,惬意的生活如滔滔的江水奔涌不止,背后是宜昌全民自觉践行环保的社会风尚。生态小公民活动如火如荼,环保事业后继有人,一代传一代,从生态修复到构建新生态文明,这是思想上的巨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