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尊龙体育官网-尊龙官方平台 >> 文章详情
《湖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版面(二等奖)
《湖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出台幕后:求真务实 实现高质量立法
1月17日,《湖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经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全体代表审议表决,高票通过。
省人大常委会法规工作室有关负责人表示,条例从起草修改到审议通过,经过多次调研、论证和征求意见的过程,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次生动实践,凝聚了全省人民的智慧,是一次求真务实的高质量立法。
在全面调研中坚持问题导向
一份来自省人大的《湖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基层调研要求和提纲,彰显条例形成过程中秉持的全面性和问题导向。
“选择调研对象要注重广泛性,既包括有成熟经验的先进典型,又包括基础较为薄弱的乡村。”“一是要充分听取调研所在地党政主要领导的意见建议;二是听取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特别是基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群众意见建议。”“直奔问题、直面问题,针对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焦点问题开展调研,总结出好经验、好做法,不搞眉毛胡子一把抓。”“始终注重走群众路线,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真话、察实情、摸实底、求实效”……
据省人大法制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省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组织省司法厅、省农业农村厅、省社科院的有关工作人员和专家,成立法规领导小组、法规研究工作专班和法规修改工作专班,统筹推进。
法规领导小组负责条例草案调研、修改和提请审议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以及立法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决策、重要环节的把关;法规研究工作专班,负责条例草案的调查研究,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是省人大代表对条例草案重大问题提出的意见,法规修改工作专班负责条例草案的研究修改、调研的服务保障以及提请审议的具体工作。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中,结合本地实际,每个方面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有哪些经验和不足?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有哪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哪些重点、难点问题,需要通过地方立法形式加强顶层设计?这些凸显问题导向的调研题目,为高质量立法打下了坚实基础。
热切建言凸显立法现实意义
1月14日,条例草案修改稿首次在省两会亮相。
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各代表团认真审议后,代表们一致认为,制定条例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和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在我省的全面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草案全面贯彻和体现了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体系完整、内容全面,符合我省实际,比较成熟。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具体修改意见,建议做适当修改后提交本次大会表决通过。
14日晚,大会秘书处法规组根据代表的审议意见对草案逐条研究,认真修改。
“第三条有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原则中,建议根据党中央文件精神,增加‘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内容。”“第四条建议修改为‘实行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第六条中建议增加‘尊重乡村居民意愿’的内容”……代表们提出的修改建议细致入微,有的虽然只涉及一个字,却传递着荆楚人民的期盼和心声。对于这些建议,大会秘书处法规组认真研究,对草案条款该删减的删减,该合并的合并,该修改的修改。当天,根据代表意见,条例草案修改稿共计修改204处。
省人大法制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9月以来,从条例起草到出台,数易其稿。在此期间,代表们和全省各界的热切回应和踊跃建言,充分说明了省委提出的这项重要立法工作,对于我省乡村振兴的重大现实意义。
《湖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鼓舞斗志:筑梦田野 实干笃行春满园
“出台《湖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为脱贫攻坚主战场逐步转向乡村振兴主战场提供了法治保障,恰逢其时。我们乘东风努力干,跑出好成绩!”省人大代表、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党委书记龙慧兴奋地说。
“三农”是经济社会发展压舱石。“三农”工作成效,决定全面小康成色。
“担起责,鼓起劲”“改进作风,争做奋斗者实干家”“攻坚克难,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中,代表们表示,只争朝夕加油干,开拓进取谋发展,让荆楚乡村产业更强、颜值更高、百姓更富。
调优产业结构,榨干农产品价值
“京山是传统农业大市,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少。”1月15日,省人大代表、京山市市长魏明超在谈到条例时,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明超说,京山的人均耕地有3亩多,农业资源丰富,但仍存在种植养殖结构不优、深加工不够、人才缺乏等问题,产业大而不强。
魏明超介绍,京山近年来正对当地农业生产进行调整,条例将进一步为这项工作指明方向。“2019年,我们推广30万亩优质稻种植,优质桥米价格是普通大米的5倍。经济作物方面,2019年有企业家引进新的葡萄品种进行种植,每斤卖到50多元。深加工方面,从事香菇加工贸易的两家企业,产品已远销日韩和东南亚地区,大大带动周边农民增收。下一步将优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尽量提升产品附加值,让农民受益。”
“京山还有一家神地公司,可以将一个鸡蛋生产出5种产品,连蛋壳与蛋清之间的那层膜,都做成治疗口腔溃疡的药品,可谓吃干榨尽。”魏明超说。
人才方面,魏明超将其分为技术人才和回乡创业人才。2017年,京山与50名农业技术人员签约,通过公益性岗位,让技术人才为当地14个乡镇服务。2018年,出台支持人才回归农村的“农十条”,从土地流转、项目申报、资金支持等方面引导人才回村创业就业,目前已带动一大批在外人才回乡创业,带动效果良好。
“这还不够。人才回流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有些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县一级政府难以突破。”魏明超说,条例颁布实施后,这些障碍就有了突破可能。相信将有更多人回到农村,投身农业,将乡村建得更好。
培植“一村一品”,打造特色品牌
“在产业发展方面,我们将大力实施特色产业示范村培植工程,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以高效经济作物、优势畜禽、特色水产、休闲农业等为特色,围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镇合品等方式,扶持培植‘土豆村’‘柳编村’‘农旅村’等一批特色产业示范村,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省人大代表、襄阳市襄州区委书记、区长黄进说,条例颁布实施,将从制度上提供尊龙官方平台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
目前,襄州区的柳编、汉陶、稻草编织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良好,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帮助村民实现居家就业梦。
“下一步,将强化对农业产业的金融支持,有效整合资源,专项支持乡村振兴工作。”黄进说。襄州区已搭建起农村合作金融创新平台、小额扶贫贷款平台、小额创业贷款平台等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加大金融对乡村建设的支持力度。此外,还将以政府性新型农业生产基金为支撑,围绕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协调好涉农金融机构结合农业发展的特点,简化贷款流程,提升服务效率。
2020年,该区还将进一步引进社会资本,邀请在外的襄州籍企业家等回乡创业,并充分利用专家院士工作站科技推广的作用,大力培育返乡的“绿领”、成长为乡间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提供全新的理念和要素,促进产业化农业经营模式形成新气候。
修编乡村规划,激发产业带动作用
“回去后,我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在上级有关部门支持指导下,重新修订编制规划。”省人大代表、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党委书记龙慧说。
龙慧认为,乡村振兴,首先是规划引领。科学编制乡村振兴的规划,是一项管长远的工作。芭蕉侗族乡先前已有初步规划,但现在看来,已跟不上形势发展了。
“规划必须具有前瞻性,是全方位的。我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在我们编制规划上,提供指导和人才支持。”龙慧说。
芭蕉侗族乡有10.8万亩茶园,也是恩施玉露品牌的发源地。希望上级部门能在农产品安全认证、质量认证、标准化生产、品牌建设等方面予以科研技术和资金支持,纳入荆楚优品工程,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龙慧举例说,去年武汉军运会将恩施玉露作为指定饮品,让这个品牌的鲜叶市场价格增长20%以上。
“乡村振兴,需要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龙慧说。
社会力量参与,让农区变景区
“条例的出台,让我们深受鼓舞。”省人大代表、江陵县小庄稼家庭农场有限责任公司农场主王文成说,他是荆州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的受益者。
2018年底,江陵县推进三湖管理区、郝穴镇2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试点和颜闸村、东李村等试点村建设,王文成旗下的丰泽园生态农业园就位于郝穴镇。
“试点以来,周边面貌焕然一新,以往的农区变成景区。”王文成说,通过“四好农村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周边的道路、绿色、沟渠等配套全面升级。
基于郝穴镇毗邻城区的区位优势,丰泽园生态农业园规划建成2000亩丰泽园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000亩绿农蔬菜产业基地和荆江蔬果采摘农事体验带。
作为示范区内的龙头企业,丰泽园采取“产业带村、项目兴村、村企结合”的方式,带领颜闸村村民致富及周边42户贫困户脱贫。
条例提出,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对此,王文成深有体会。他介绍,2014年以来,适逢湖北省推动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他和省市农科院紧密合作,进行技术更新。
“每片田地种什么,怎么种都有规划,专家团队每年还不断引来新品种、新技术,进行品种选育。”王文成说,改变以往粗放的种植模式后,生态园收益大大提升。
他期待,政府选拔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土专家”“田秀才”在基层建立联络站,让他们为新型经营主体排忧解难,助力乡村振兴。
《湖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亮点解读:立法引领 强农富民路更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仅要有促进的政策、促进的法律、促进的制度,同时也要有相应的约束。
《湖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寄托了全省乡村居民美好生活梦想,让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条例有哪些亮点,如何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了部分省人大代表,进行深入解读。
美丽乡村入画来
条例摘要
●开展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鼓励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加强乡村生活垃圾治理。推行垃圾源头减量、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推进村庄绿化,提升村容村貌。
代表观点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工作上升到制度层面,使地方政府导向更明,思路更清晰,分工更明确。”省人大代表、宜都市市长谭建国说。
宜都市以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为抓手,加强河湖、湿地、岸线、矿山、天然林等领域保护修复。谭建国介绍,该市在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方面,试点项目7个,总投资14.3亿元。目前完成长江生态岸线修复4000米,湿地生态治理8.5万平方米,长江干线及其主要支流绿化5.7万平方米。
同时,推广生态循环新模式,加强果蔬废弃物、畜禽粪污、秸秆综合利用。“通过试点示范,破解了种养结合难、养殖污染治理难等问题,实现经济生态双赢。”谭建国说。
该市五眼泉镇成立专业化畜禽粪污异地收集处理中心,引进专业化组织进行第三方收集利用,市镇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分片建设储粪池1600立方米,铺设田间管网1万米。据统计,该试点治污费用节省约30%,化肥使用量降低60%,种植物品质得到明显提升。
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探索“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的“四好农村路”建设模式,路网密度、通达深度位居全省前列。
“乡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幸福感逐年提升。”谭建国介绍,宜都自2014年就启动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工作,5年来,市里累计投入城乡生活垃圾治理资金近5000万元,形成“户集、村收、镇中转、市处理”模式,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
西部山区的潘家湾土家族乡,按照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投放、专班收运和分类处理”目标,建立“一个喇叭、一支队伍、一把扫帚、两只编织袋”日常管理方式。2019年集中整治100余次,发动群众4000余人次,清运存量垃圾840余吨。
谭建国建议,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支出的保障力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融合共进兴产业
条例摘要
●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现代乡村商品流通和服务网络,实现城乡生产与消费多层次对接。
●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提高服务管理水平,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
●完善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代表观点
“坚定了信心,找到了抓手,明确了责任。”省人大代表、老河口市市长张学林很兴奋,“条例对重点发展哪些产业、如何打造品牌、如何配套政策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意见,为我们下一步落实工作指明了方向。”
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利用电商平台走出去。张学林介绍,该市引进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中国供销·鄂北农特产品电商物流商贸城和颐高电商产业园,挂牌“老河口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成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115个。2019年,全市农产品网销额4亿元左右。
该市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联结,提高小农户发展能力和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826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示范社6家。
“龙头企业可以有市场话语权,进一步引领地方经济的产业生态。”张学林说,老河口因地制宜,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以河南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科尔沁牛业南阳有限公司为引领,力争通过3年时间,推动肉牛出栏量突破10万头、生猪出栏量突破100万头。品牌产业方面,“汉水砂梨”“春雨黄桃”等有机水果名声在外,“丹水湖”虾蟹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
张学林介绍,老河口市大力发展高效产业,推进以农垦联丰优质小麦良种繁育为代表的优质粮食工程和现代种业发展,繁育的鄂麦596品种是全省主推小麦品种,繁育基地1万余亩;引进的广袤金土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张集镇种植小麦、高粱,辐射面积2万余亩,全部通过有机认证,专供茅台、泸州老窖等大型知名酿酒企业。
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三乡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人才压力,但是在高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缺口。张学林建议,在省级层面建立支持县级乡村产业发展“智库”,定期选派有关专家到县市区调研指导,提高乡村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引导高学历、高科技人才加强基层实践锻炼。
资源下沉解民忧
条例摘要
●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建立完善省级统筹的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机制和教师待遇保障机制。
●省人民政府应当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代表观点
“条例为乡村振兴战略在我省落地落实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群众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将得到较好解决。”省人大代表、沙洋县委书记刘克雄说。
近年来,沙洋县不断加强教育经费、办学条件、教师待遇“三大保障”,对全县58所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教育装备提档升级,夯实农村教育基础。
“为不让每一个困难学生掉队,沙洋县全面落实各项精准资助政策。”刘克雄介绍,2019年,全县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学生8875人次,资助金额619.237万元。目前,小学阶段已实现无辍学,初中阶段辍学率降低到0.03%,低于国家规定1.8%的标准。
“我们积极构建城乡紧密型医疗共同体,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卫生乡镇’全覆盖。”刘克雄介绍,该县着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城乡低保应保尽保。目前,全县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3.5万余人,发放率为100%。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贫困人口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实行“一站式、一单制”结算,门诊慢性病、大病报销比例超80%,住院报销比例超90%,极大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在促就业方面,我们变被动为主动,创新就业信息推送方式;变输血为造血,完善就业创业培训渠道;变事后为事前,完善就业援助工作机制。”刘克雄表示,沙洋县通过镇、村保洁等就业扶贫专岗,有123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就近就业。
刘克雄建议,优先发展教育,筑牢振兴之基。政策要进一步向农村倾斜,着力解决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这个突出问题。要统筹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不断优化教育布局,抓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精神富足才真“富”
条例摘要
●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支持乡村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代表观点
为什么总有人说,农村缺乏发展的内生动力?乡风文明,对于乡村振兴有怎样的意义?
在省人大代表、咸丰县县长杨晧看来,只有抓好“乡风文明”建设,提振好农村群众的“精气神”,打造出充满正能量的“软环境”,才能聚得来人才,攒得出后劲,广袤的乡村才能一天更比一天好。“条例的出台,对于乡村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管根本,更管长远。”
好乡风,源自于好民风、好家风。杨晧说,在咸丰,一本从当地“严氏祠堂”里找到的家训,经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洗练和升华后,在当地263个村推广开来,已成为村民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这本严氏家训中,有很多值得发扬的闪光点,包括为人处世要正直、待人接物要友善、邻里之间要和谐、买卖交易要诚信、抚幼养老要尽心尽力等,是值得传承的优良文化传统。”杨晧说,特别是对于乡村中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情形,这本家训里也是坚决反对的。
“我们2017年底将严氏家训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挑选出来,发到各村,再由村里结合各自民情实际,村民集体讨论,增加或修改条目,取得一致认同后公布,村民们自觉遵守,共同培养良家风、好民风。”杨晧说,这个办法实施1年多来,当地乡风民风明显改善,农村“八乱”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不少累积多年的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以大操大办的陋习为例,以往盛行的“搬家酒”“金榜题名酒”几乎绝迹,“不该整的酒不能整”成为村民们的共识。
“乡村要振兴,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健康的生活方式、诚信的营商氛围、鲜明的文化特色。”杨晧认为。
据介绍,每年8月底,咸丰县都会开展“最美村庄”“最美家庭”“最美咸丰人”评比。
“整个评比过程会不间断推进4个月,更像是一场传播正能量的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感染广大群众,激励大家积极向上。”杨晧在调研中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认识到,只有精神富足了,才能真正“致富”。
田间地头化纠纷
条例摘要
●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创新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评的多层次基层议事协商形式。
●支持从本村(社区)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能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人员中培养、选任村(社区)干部。
代表观点
乡村里,为何会出现一些“政府管不好、干部管不了、社会无人管”的纠纷?村民有期盼,各方有支持,部分薄弱村集体经济为何始终推不动?
省人大代表、大冶市委书记王刚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说,表面上看,这是“干部能力不足、村民人心不齐、管理手段缺乏”造成的,实际上暴露出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党员干部培养源头不畅、乡村基层治理虚化、群众参与程度不高等“根上的问题”。
“对于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必须动手术,除病根,下大力气整顿。”王刚说,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该市全面排查322个村、57个社区中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具体问题,列出清单大力整顿。去年底,全市28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完成整顿,全部“摘帽”。
“条例在乡村治理层面,创新集纳了一系列在基层党组织选人、用人、选拔干部和提高待遇的好办法。”王刚说,可以预见,以后基层党组织在选人用人上,将更加灵活有效,优秀人才下基层、能人返乡带头促发展,也将有更高的积极性。
对于条例中涉及的多层次基层议事协商形式,王刚认为,这提升了村民理事会、村民议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基层自治组织法定内涵,为引导村民有序参与村务管理和乡村建设,提供了制度支撑。
据王刚介绍,村民理事会发挥的作用正越来越大,一些土地纠纷、邻里纠纷,很快化解在基层。
以茗山乡华若村钟家庄湾为例,早年间,该村唯一的门口塘,被两个积怨近20年的房头一分为二成为“半月塘”,群众洗衣取水极不方便。该湾理事会成立后,化解双方多年隔阂,“半月塘”变成“同心塘”。
王刚认为,条例提出,提高乡村治理智能化、便民化水平,这是抓好乡村治理工作的一大落脚点。
据他介绍,从2011年开始,大冶就开始全面实施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规范提升工程。目前,全市322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全部实行一窗式服务,为村民群众免费提供代办服务。
《湖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获审议通过:着人先鞭 汇智聚力促振兴
“昔日的潘家湾呀,出个门难上难。如今的潘家湾呀,与过去不一般,公路盘山转呀……”
2019年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秭归县归州镇潘家湾村落采访时,柑橘种植大户、农民乔能红高声唱起了自己填词的“潘家湾”。
柑橘园里果飘香。乔能红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脱贫致富的喜悦。
1月17日,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湖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这是全国范围首次在省级层面为乡村振兴立法。
湖北,为“切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乔能红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红火。
法治力量汇民智聚民心
90多年前,中国革命“从农村包围城市”,星火燎原一步步走向胜利;
40多年前,中国改革航程率先在广阔农村破冰;
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响鼓重锤。党的十九大宣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湖北是农业大省,“三农”工作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为乡村振兴立法,是我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我省全面实施的制度支撑。”
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指出,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明确要求湖北“切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省已制定《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扎实推进一系列具体举措。省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条例,使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衔接,将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全省人民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汇聚起全省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法者,治之端也。
从2014年起,省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四年审议通过相关条例决定,为湖北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保驾护航。2019年,又审议通过《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大力推动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以法治方式为湖北高质量发展凝神聚力。
省人大代表、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陶良虎认为,《湖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凝聚了广泛社会共识,“具有极端重要性”。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他说,在全国率先立法促进乡村振兴,宣示了湖北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鲜明主张和坚强决心,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
位于幕阜山脉南端太平山麓的西坑村,通山县洪港镇最小的一个村。
近年来,村“两委”带领群众发展产业,让一个闭塞落后的贫困村“蜕变”成全国美丽宜居村。
“出列后,村民们搞生产谋致富的愿望更强烈了。”省人大代表、通山县洪港镇西坑村党支部书记朱必海说。
现在,西坑村也面临着“新老基建”升级。朱必海告诉记者,群众一盼公路修得更宽些,离家门口更近些;二盼加快信息化步伐,同时避免网络设施重复建设,尽量少扰民。
脱贫攻坚即将收官,乡村振兴已经起步。2020年,既是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小康之年。
“三农”工作成效,决定全面小康成色。
条例第七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乡村居民增收致富。
陶良虎表示,审议通过《湖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有利于我省加快建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实施中的政策导向、发展目标、组织架构等各方面衔接机制,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
如何有机衔接,满足广大乡村居民的新需求新期待?
陶良虎认为,一是促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有机衔接。坚持扶贫资金跟着困难群众走,困难群众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路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多措并举扶持产业发展。二是促进生态扶贫与生态振兴有机衔接。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业污染防治,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三是促进扶贫扶智与文化振兴有机衔接。四是促进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是促进群众增收与共同富裕有机衔接。
人民的意志,行动的鼓点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现在过上了好日子,以前可真是穷怕了。”
参加审议时,省人大代表、湖北洁丽雅纺织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王伏英感叹。
能过上好日子,没别的,就是靠夫妻俩多年来在公司勤扒苦做。企业位于嘉鱼县城,吸纳500余人就业,不少来自附近乡村,扩产能后职工规模将超两千人。
“产业带动很重要。在农村,可以采取订单收购、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王伏英把条例(草案)翻到第八页,指着第二十五条说。
壮大农产品“十大千(百)亿产业链”、“三乡”工程、“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亮点纷呈。
以小龙虾为例,它不仅是潜江名片,也成为叫响全国的湖北农产品品牌。
省人大代表、潜江市委书记吴祖云介绍,该市已明确将虾稻特色产业打造成为四大千亿元产业集群之一。下一步,要聚焦做大做强虾稻特色产业,推动“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加快推进虾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潜江虾稻装点更多消费者的美好生活,使虾稻产业真正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明星产业。
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关键在“人”。
省人大代表、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小新川村党支部书记翁新强大学毕业后,在大城市有着优厚待遇的工作,却在5年前毅然回到家乡任大学生村官,创办优品五味果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脱贫奔小康。
“农村太需要人才了!”湖北日报2019年曾就“黄梅‘兔王’呼吁优秀人才‘往下沉’”,进行系列报道。在翁新强看来,这反映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如何吸引人才下沉,在条例中也有了体现。
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条例贯彻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并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作为具体实施路径融入其中,明确了我省实施乡村战略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是一部具有统领性、基础性、综合性的重要法规。
只争朝夕抓落实!
“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保护特色资源,留住乡愁”“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高素质农民教育体系”“一张蓝图画到底,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
这是代表的心声,也是人民的意志,更是行动的鼓点。
评论员观察
以率先立法推动乡村振兴
湖北日报评论员 李思辉
中国是农业大国,湖北是农业大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安民之基、富民之道。
近年来,湖北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扎实成果。一些地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
乡村振兴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全面振兴,是一项复杂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实施乡村振兴是前无古人的创举,没有现成经验照搬照抄。必须根据乡村建设规律,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形成强有力的制度,确保久久为功。
湖北在全国率先出台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既明确了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实施路径,也明确了具体保障措施,对确保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作出了规定,为湖北实现乡村振兴夯实了制度基础、法治基础。它标志着湖北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更加成熟。
为乡村振兴有条例可依点赞,也期待条例的善意在严格执行中一一兑现。从《湖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的出台,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把“三农”工作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紧迫性;我们更能清晰地认识到,“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务必注重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天下大道,实干为要。”以率先出台条例的主动性,激发“敢为人先”的创造性,切实调动广大干部群众撸起袖子一块儿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我们就一定能够稳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作者:集体
编辑:集体
刊播登载:《湖北日报》 2020年1月18日7/8/9/10版
推荐单位:湖北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