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湖北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尊龙体育官网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尊龙体育官网-尊龙官方平台 >> 文章详情

关于湖北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湖北人大网   时间:2020-11-22 15:43   [收藏] [打印] [关闭]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湖北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9年,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指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监督支持下,认真执行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认真落实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对2019年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的审议意见,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全省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计划执行情况良好,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经济发展稳中向好。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总量将跨越4万亿元大关;城镇新增就业92.1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32%,城镇登记失业率2.44%,低于4.5%的控制目标;居民消费价格受猪肉等食品价格结构性上涨拉动,全年上涨3.1%,仍在3.5%左右的年度目标以内。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粮食产量545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7.8%左右,高于2018年0.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增长8.3%,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2018年提高0.9个百分点。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增长9.1%和9.4%;全年新增减税降费74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5%。

项目投资支撑有力。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6%左右,超计划目标0.1个百分点左右。充分发挥投资“定海神针”作用,进一步做实项目储备库、建设库、达效库,加强定时、定项、定向调度,41个重大产业项目、316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荆州机场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浩吉铁路、汉十高铁、郑万高铁襄阳以北段、黔张常铁路等5条铁路通车,新增铁路营业里程830公里,新增里程历年最多。建成老谷高速等12个高速公路项目及杨泗港、秭归、石首、嘉鱼、公安公铁等5座长江大桥,新增高速公路里程493公里。完成公路安防“455”工程(1)12.9万公里。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一期工程通水,水利补短板“四大工程”三年任务全面完成。新增电力装机374万千瓦,新增储气能力1820万立方米。农网改造“两率一户”(2)提前一年达到国家“十三五”规划要求。全年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29.1亿元;核准企业债券601.2亿元,新发行225亿元。

居民消费提质升级。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2%。大力提升消费基础设施水平,武汉江汉路等一批城市步行街改造升级,商圈经济焕发新活力。创造消费新供给,全年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消费预计分别增长44.1%、94.1%。培育消费新热点,“线上 线下”“服务 实物”融合发展带动传统零售回暖,限额以上超市、便利店、百货店零售额分别增长22.5%、14.7%和10.3%。文旅、体育、教育、健康、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快速增长。

(二)扎实打好三大攻坚战,重点任务取得明显成效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预计尊完成脱贫92.5万人、800个贫困村可全部出列、17个贫困县可全部摘帽。易地扶贫搬迁“交钥匙”31.84万户88.2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的2.4%降至0.14%,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解决。

污染防治向纵深推进。坚持标本兼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狠抓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全省214个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已整治消除212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6%,劣v类断面比例下降至1.8%。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69.7%。农用地土壤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3.5%左右,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任务全面完成。

重大风险防控有力有效。强化重大风险监测研判预警,落实全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方案和问责暂行办法,地方政府债务率和债务风险均有所下降,隐性债务风险得到有效遏制。非法金融活动风险处置积极稳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无重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各类事故总量下降。

(三)扎实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传统产业加快升级。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八字方针”,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围绕智能制造水平提高、绿色制造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业布局结构优化的“三高一优”技改目标,三年投入1.2万亿元、实施技改项目1.16万个。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预计分别增长29.9%、34.5%。

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扎实推进十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国家存储器、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航天产业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新获批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四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省“芯屏端网”企业近400家,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长江存储64层三维闪存芯片量产,京东方10.5代线、华星光电t4生产线点亮运行,小米武汉总部正式开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已建成5g基站1.3万座。全省高技术制造业投资预计增长17.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5.6%,分别高于全部投资和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和7.8个百分点左右。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武汉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高质量完成。先进存储、信息光电子和数字化设计与制造3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东湖实验室实体化运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获评优秀数量全国第一。中国信科100g硅光芯片填补国内空白,“快舟一号”一箭六星发射成功。各类双创载体超过700家,孵化器在孵企业超过2万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预计增长1.08倍。全省发明专利拥有量5.77万件,每万人拥有量达到9.75件。

(四)扎实推动重大战略落实,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

长江经济带战略有效实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3)深入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岸线保护等专项整治有效推进,新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110家,抓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保障了“一库清水北送”。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4)全面实施,91个绿色发展重大项目中86个开工建设。十堰市、恩施州等6地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推动开发性金融投入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新授信2333亿元,发放贷款803亿元。武汉市获批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出台实施意见、绘制产业地图、充实投资项目库,推动“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落地落实。武汉领跑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宜昌、襄阳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开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考核,设立100亿元基金引导县域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新型城镇化大力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计达到61%。长江中游城市群、汉江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三峡库区和丹江口库区对口协作、大别山革命老区、武陵山民族地区等区域发展战略持续推进。

乡村振兴战略扎实开展。实施稳产高产粮食田间工程,建成高标准农田70万亩。潜江市、宜都市等5个单位获评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400亿元,同比增长15%。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承包地流转比例50.4%,25%的村成立合作经济组织。新改建农村公路3.32万公里。完成365万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任务。“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有序推进。

(五)扎实推进改革开放,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聚焦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政策落实、项目落地“一优两落”提升政务服务质效,“一网通办”基本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达98.4%,“鄂汇办“app可办事项达849项。“3550 100”改革有力推进,企业开办实现3个工作日内办结,不动产登记提前1年实现一般登记、抵押登记5个工作日办结。全年净增加各类市场主体43万户。

关键领域改革稳步推进。33项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项目取得积极进展。13家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全面展开。国有企业、投融资体制、价格机制等改革积极推进。实施涉政府产权纠纷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全省新增上市公司6家,境内上市公司达106家,居中部第1位。政府系统机构改革全面完成。

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成功举办,充分展示湖北和武汉改革开放新形象。成功举办中国一北欧经贸合作论坛、中印武汉对话会、世界500强对话湖北、日本关西地区对话湖北、华创会、楚商大会等高规格推介活动,湖北对外开放大门越开越大。来鄂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314家。加快国际物流通道建设,新开通8条国际客货运航线。黄石获批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加快开辟多元化市场,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进出口额增长20.2%。湖北自贸区16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推广。

(六)扎实解民忧办实事,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就业工作持续加强。坚持开展“我选湖北”、“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返乡创业等活动,帮助3.05万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32.6万人、困难人员就业18万人。创新创业快速发展,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8.1亿元,直接扶持2.8万人创业。全面启动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各类补贴性培训81.94万人次。

社会保障持续完善。深入实施“湖北社保共享计划”,社保持卡人数达到5920万人。持续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15连增”。加强冻猪肉储备投放,落实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全年累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8.29亿元,惠及困难群众1436万人次。完成棚户区改造9.11万套,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7.5万户。

公共服务持续优化。深入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普惠性资源持续扩大。

全年新增义务教育学位近10万个,89个县基本消除超大班额。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三年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现有博物馆基本实现向社会免费开放。新建全民健身示范工程374个。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在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领航掌舵的结果,是省委正确领导、科学施策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加强监督、有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奋斗拼搏的结果。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市场需求动力不足。受市场预期不稳等因素影响,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增速走低,投资主要靠续建项目拉动。传统消费增长进入瓶颈期,汽车等重点消费品销售增速回落。二是实体经济面临困难较多。重大投资项目资金、用地、生态环境容量等要素保障有待改善。制造业和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工业品价格指数持续下行,汽车等支柱产业面临市场总量增长放缓、产品结构和技术不适应消费升级等困难。部分行业和重点企业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较大。产业链不稳、不强,关键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三是稳物价惠民生压力较大。生猪产能有待恢复,物价结构性上涨较快。社会民生事业还存在不少短板,脱贫后续工作仍有待落实落细,养老、教育、医疗等领域供给还存在明显不足,空气和水环境质量仍需提升,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整治还需加强。四是一些领域防风险任务仍然较重。部分地区财政收支矛盾加大。局部地区和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升高,p2p网贷、非法集资等存量风险化解难度仍然较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0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 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临“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促调惠防保”,总攻全面小康,深耕区域布局,强化产业支撑,优化经济治理,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二) 主要预期目标

综合考虑2020年宏观经济环境,根据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走势的研判分析,2020年主要预期目标安排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6%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7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各类风险有效防控;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国考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均值达到75%以上,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8.6%。

——关于经济增长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安排7.5%左右,符合我省经济潜在增长率,满足新增就业和财政“三保”支出的需要,衔接了“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预留了空间。

——关于就业目标。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标安排7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体现了稳就业的决心以及实施就业优先、强化就业保障的政策导向,考虑了2020年新成长劳动力、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在城镇就业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力争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不低于2019年实际完成规模。

——关于物价控制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预期目标控制在3.5%左右,主要考虑到较高的翘尾、新涨价因素、猪肉价格回落到正常区间有一个调节过程等,3.5%左右的控制目标符合客观实际,处在合理范围。

——关于能耗强度目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预期目标安排下降1%左右,主要考虑到我省“十三五”规划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6%的目标已提前一年完成,安排再下降1%左右的目标,表明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三、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工作部署和《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扩内需强实体,确保经济持续平稳运行

1. 精准发力扩大有效投资。抢抓国家逆周期调节政策机遇,围绕根本解决高铁短板、公路运输体系不优、航空发展滞后、“水袋子”“旱包子”、能源瓶颈制约等五大问题,高标准谋划、大力度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新开工西安至十堰高铁、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呼南高铁襄阳至荆门段、荆门至荆州城际铁路、西气东输三线湖北段等71个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千方百计争取京九高铁阜阳至黄冈段、武汉至南昌高铁、武汉至贵阳高铁、沿江高铁宜昌至恩施至重庆段、鄂北水资源配置二期、引江补汉、“一江三河”、引隆补水等重大工程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启动2737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完成棚户区改造4.7万套。加快城市电网升级改造,推进城市停车场建设,加快建设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强项目储备和前期准备工作,使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完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的长效机制,积极支持民间资本参与传统基础设施“补短板”和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2. 精准施策促进消费扩容增效。提升城市消费,支持武汉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支持襄阳、宜昌等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促进形成中部强大市场。整合餐饮、娱乐、休闲等商业模式形成多功能商业区,振兴老字号文化品牌,加快城市步行街改造提升,发展假日经济、夜间经济,激发新型商圈活力。加快推进老旧机动车、家电更新换代,围绕5g商用扩大新型智能产品消费。促进乡村消费,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开展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加强商品流通网络建设,完善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扩大服务消费,加强住宅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深入推进医养康养结合,发展多种形式的就近便捷托育服务,着力解决“一老一小”问题;加强家政服务实训能力建设,着力提升家政服务供给质量。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办好第29届食博会、第3届楚菜美食博览会和第4届中国(中部)国际酒业博览会。优化消费环境,健全重要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在湖北”活动,完善消费者维权机制。

3. 精准服务纾解实体经济困难。强化政策协同,着力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土地、人才、技术、资金等突出问题。用好国家赋予省级政府更大用地自主权政策,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加快推广新型政银担合作机制,构建覆盖全省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抢抓科创板和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机遇,深入实施上市公司倍增计划,支持更多企业上市融资。加强发债后备企业的挖掘培育和跟踪服务,持续推进企业债券融资工作。

(二)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 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大四大片区等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脱贫攻坚力度,重点解决影响“两不愁三保障”(5)的突出问题,落实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科技扶贫、社保兜底等政策举措,确保完成剩余5.8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做到“重视程度不变、易迁班子不散、工作标准不降、工作力度不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研究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坚持“四个不摘”(6),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抓好基本产业、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基本技能培训、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增强“造血”功能,减少和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强化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5. 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加快推进全省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推动各类工业园区污水集中收集、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力争长江流域国控断面消除劣v类水体。进一步完善河湖长制,构建水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持续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开展环境质量驻点执法行动。加快推进火电、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工业炉窑综合整治,强力推进柴油货车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全省75%的国家级园区和50%的省级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持续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金属污染排查整治,加强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修复。严格能耗强度控制,优化能耗增量控制。深化排污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6. 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加强政府债务风险防控,硬化政府债务预算约束。坚决落实“有保有压”,保障重点领域财政支出,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坚决取消不必要的项目支出,从严控制新增项目支出,确保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着力构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稳妥推进风险处置,加强对高风险地方金融机构的管控,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非法“校园贷”,全面清退法人网络借贷机构。落实因城施策,建立房地产市场目标管理、一城一策、住房发展规划等长效管理制度,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切实做好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三)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7.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线的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重点抓好268个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新开工,推动中韩石化乙烯改造、三宁化工乙二醇、东风汽车乘用车扩建、吉利武汉分公司乘用车、东风本田三厂、东风小康迁建、新火炬汽车轴承制造、山鹰华中纸业等一批重要增长点发力。千方百计稳住重点企业,加强产业链核心环节服务保障。坚持结构性去产能、系统性优产能,破除低效无效供给,防止出现新的产能过剩。

8. 推动新兴产业成长壮大。聚焦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四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十大重点产业(7)高质量发展,着力培育壮大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核心产业链。推进国家存储器基地一期、京东方10.5代线、华星光电t4、天马g6、星晖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充分释放产能。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组织编制《湖北省工业强基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5年)》,推动关键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实现工程化、产业化突破。加强领军企业培育,集中力量打造3一5家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增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活力,培育壮大一批细分行业隐形冠军。加强新兴产业项目谋划实施,用好长江产业基金,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推动一批新兴产业项目落户湖北。

9. 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着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软件信息、金融服务、生产性租赁、商务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力度,努力在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柔性化定制、共享生产平台、供应链管理、服务衍生制造等方面有所突破。持续实施服务业“五个一百”工程,培育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龙头企业、重点品牌、领军人才和示范园区。

(四)着力发挥科教资源比较优势,打造创新发展强大引擎

10.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全力创建武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支持襄阳、宜昌建设区域创新中心。大力推进东湖实验室建设,支持争创国家实验室。加快先进存储、光电子信息、数字设计与制造3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和北斗、海洋工程装备等省级创新中心建设。加强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布局建设。支持现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升功能,加快推进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建设作物表型组学、磁阱型聚变中子源、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农业微生物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组织实施国家和省重大人才工程。

11. 强化核心技术攻关。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大力实施科技项目揭榜制。加快突破超高层3d闪存量产工艺技术,加快研发5g芯片,前瞻布局新型存储技术,实现中高端“芯”技术突破。围绕下一代互联网、第三代半导体技术、量子科学、区块链等未来产业,加快原始创新突破。推进人工智能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建设,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高地。

12. 强化创新创业带动。充分发挥“双创”示范基地作用,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引进全球和全国500强企业在鄂设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三年内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50%。支持组建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加快科技成果在鄂转移转化,力争2020年技术合同成交1000亿元以上。深入推进“科技三评”改革(8),着力打破“四唯”现象(9),在项目实施及知识产权转让许可中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决策权。

(五)着力推动重大战略举措落地见效,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13. 更大力度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十大标志性战役和十大战略性举措,持续开展长江岸线清理整治、入河排污口整治等专项行动,严防非法码头、非法堆砂场、非法采砂船等“三非”问题反弹,确保十大标志性战役15个专项任务到点验收。坚决落实长江、汉江干流湖北段全面禁捕。持续推进十大战略性举措58个重大事项落实和91个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清江流域绿色生态经济带建设。

14. 更大力度实施“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全面推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全力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加快建设武汉长江新城。打造武汉城市圈升级版,统筹共建武汉信息大数据中心、综合交通大枢纽、产业协同大基地、生态宜居大花园和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推动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向鄂州、黄石、黄冈延伸,支持荆州、荆门、仙桃、天门、潜江等地承接新兴产业转移。支持宜昌、襄阳建设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提升宜荆荆、襄十随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加强三大城市群之间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积极探索高铁经济带动城市群发展的新路径。筑牢大别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幕阜山区以及长江、汉江沿线生态安全屏障,提升江汉平原等地区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完善区域政策体系,使优势地区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加强县域经济分类考核和动态监测,培育经济强县。高质量建设发展特色小镇。

15. 更大力度构建区域协作新格局。抓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保护,加快库区产业转型升级,做好库区移民后续帮扶工作,推动建立水源区省际协作机制,确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落实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与江西、湖南两省共同推进跨界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探索建立山川协作机制,支持恩施州及比照县用活用足西部大开发政策,大力发展旅游康养、生态农业、绿色能源等产业。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支持随州、孝感等地开展省际协作。支持市州参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协同发展。

(六)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16. 保障有效供给。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政策,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升粮食产能,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500亿斤以上。加大生猪规模化养殖用地、资金、保险等扶持力度,持续抓好非洲猪瘟等疫病防控,支持牛羊、禽类、奶业等生产。

17. 振兴乡村产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湖北特色,推进农谷、有机谷、硒谷、虾谷、橘谷、药谷“六谷”建设,壮大油料、蔬菜、小龙虾、茶叶等农产品十大千(百)亿特色产业链,完善品牌建设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广“互联网 现代农业”新模式,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构建高效农产品物流电商系统。加快农业人才培养,开展院士专家科技服务农业产业发展“515”行动(10).推广武汉军运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验,全面推行产地安全证明制度。

18. 加快“补短板”建设。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公路桥梁“三年消危行动”等新一轮补短板工程。深入推进“三乡”工程,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力度,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管机制,全面完成“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加快推进10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4000个整治村和1250个农村社区试点建设。

19. 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制度,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抓好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稳定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提升计划,健全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平安乡村建设,加强乡村社会治理。

(七)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20. 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地落效。深化“互联网 政务服务”“互联网 监管”,加快实现“一网通办”“一网通管”。深入推进联合审批、多图联审、区域性统一评价、证照分离等改革,优化项目报建审批流程,开展“疏解治理投资堵点”专项行动。扩大营商环境评价覆盖面,将营商环境评价逐步扩大到县(市、区)。加强诚信政府建设,开展政府机构失信问题治理,抓好政府拖欠企业账款清理工作。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

21.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加强同质化业务整合,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公司治理体系。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系列政策,强化精准滴灌式服务,帮助企业用好惠企政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深化信用信息服务应用。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重点领域公用事业、公益服务价格改革。

22. 推进高水平开放。加快推进湖北自贸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三个片区产业创新发展。支持襄阳、宜昌、黄石、鄂州等地申报建设综合保税区。推进武汉、黄石跨境电商试验区建设,支持企业建设海外仓和转口基地。办好2020中国中部国际产能合作论坛、世界500强对话湖北等重大活动,支持武汉、荆州、孝感等地建设中法、中日、中美、中德产业园。实施2020年国际市场开拓“百展行动”计划,重点开拓“一带一路”、北欧、日韩、德国等市场。支持中欧班列(武汉)提升运营能力。

(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3. 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就业定期监测分析机制,加大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力度。加强困难群体托底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继续用好稳岗返还政策,利用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开展更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推进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基础平台共建共享。推动返乡入乡创业,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的支持。

24. 做好重点商品保供稳价。加强价格监测预警,落实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缓解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密切关注猪肉价格走势,适时做好冻猪肉收储和投放,做好生猪保供稳价工作。保障粮油肉蛋果蔬等其他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抓好煤电油气运保障工作。

25.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确保完成省“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目标任务。加大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学位供给,扎实开展消除大班额工作。有效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继续推进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优质高职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等计划。加快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和县域医共体建设,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村医保障工程,改善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条件。大力建设中医药强省。扎实开展药品集中招釆工作,确保国家25个品种全面落地,组织我省100个药品品种的带量釆购。大力提升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等社会事业和服务性产业发展水平,创造更多优质供给。

26.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省级统收统支。做实医疗保障市级统筹,加快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进国家区域应急救援(华中)中心建设。建立健全救助管理工作体系,有针对性地帮扶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困难人群。全面实施农村福利院“平安工程”“冬暖工程”。突出抓好危化品、特种设备、交通、校园、景区、工地等重点行业和场所安全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各位代表,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按照省委工作部署,把牢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这个重要尺度,坚持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奋发进取、担当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名词解释

1. 公路安防“455”工程:用4年时间,建立省、市、县、乡(镇)、村等5级联动机制及责任体系,省级财政投入45亿元,基本完成省内国省道、县道、乡道及通客运班车村道的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

2. 两率一户:供电可靠率、综合电压合格率、户均配变容量。

3. 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包括沿江化工企业污染专项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整治,非法码头、非法釆砂、船舶污染及尾矿库污染整治,岸线资源管控和生态复绿,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专项治理,企业非法排污和入河排污口整治,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10个方面的内容。

4.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包括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综合立体绿色交通走廊,推进绿色宜居城镇建设,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行动,开展绿色发展示范,探索“两山"理念实现路径,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交易平台发展,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10个方面的内容。

5. 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6. 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

7. 十大重点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地理空间信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制造产业、汽车产业、数字产业、生物产业、康养产业、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航空航天产业。

8. “科技三评"改革: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

9. “四唯"现象: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

10. “515"行动:围绕水稻、园艺、油菜、渔业、畜牧等湖北5大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分别由5位院士领衔组建15个科技服务团队,对接联系15个县市,重点开展15项科技服务行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