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 |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大工作热词-尊龙体育官网

|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尊龙体育官网-尊龙官方平台 >> 文章详情

盘点 |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大工作热词

来源:全国人大   时间:2021-10-12 08:35   [收藏] [打印] [关闭]

读懂时代,从读懂语言开始。

理解语言,从理解词汇起步。

有温度和热度的词汇为我们读懂新时代开了一扇窗。每年“两会”召开,“含金量”十足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介绍过去一年常委会在立法、监督、代表、外交等方面的重要工作,一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步完善的“全景图”徐徐铺展。

在对党的十八大以来2013-2021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全文进行词汇数据分析后,我们梳理出一些反复出现的“高频词”和备受瞩目的“热点词”,以点带面,让我们更好地感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独特优势。

高频词:

“党中央”出现次数远超过往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大热词词云图。制图/陈韬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

“党中央”一词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共出现127次。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之际,栗战书委员长强调:“要自觉在党中央领导下工作,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依法履职,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权威和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里哪个词出现次数最多?

“人民”一词出现545次。以人民为中心,是人大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百姓所望、人大所向,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频频出手、持续发力,体现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深厚的人民情怀。

“代表”一词共出现897次。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主体,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妇女代表和一线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代表的比例逐步提升;在制定修改法律、作出决定决议过程中,广泛征求人大代表、人民群众的意见;全国22万多个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代表联络点,成为各级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包含11个方面的“35条具体措施”,印发至全国人大代表手中。从“深化和拓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同代表的联系”,到“高质量做好代表议案建议工作”“组织好代表视察、专题调研和考察活动”,得到代表们的广泛点赞。

3月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举行第二场“代表通道”采访活动。这是全国人大代表杨震生(左)、范永贞(中)、齐嵩宇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摄影/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工作”一词出现1139次。横向对比来看,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是出现频率排名第一的词汇。回到原文,“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立法工作”“监督工作”“代表工作”都是高频出现的组合。“工作”一词透出的是常委会扎实的作风,展现出一种行动自觉——始终将人大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谋划、来推进。

通过立法、监督、代表等工作,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一天也不耽误,一刻也不懈怠。

“立法”出现559次,“法律”542次,“制度”447次。党的十八大以来,立法工作紧紧呼应着亿万人民不断升级的民生期待。民法典通过,新中国第一部法典诞生;法安香江,香港国安法护航一国两制;修改疫苗管理法、药品管理法,积极推进依法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通过英雄烈士保护法,以法律利剑保护英雄烈士荣誉名誉,传承弘扬英烈精神……截至2021年9月底,我国现行有效法律286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越来越完善,离不开立法机关的坚定履职,离不开驰而不息推进良法善治的坚定决心。

“监督”414次,“审议”391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职责,寓支持于监督之中。2015年,首次对执法检查情况开展专题询问;预算审查做实“事前”“事后”监督,6年来,推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金额累计达到2万亿元,完善各种规章制度1.8万项,问责处理2.13万人;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栗战书委员长连续4年担任执法检查组组长,先后率队检查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实施情况,有力推动了生态文明理念、生态环保法律深入人心,凝聚起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美丽中国的法治力量。

热点词:

人大工作迈向新时代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新时代”首次写入报告。从报告中的一些“热点词”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新时代跳动的脉搏。

“宪法修正案”。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实现国家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载入国家根本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力宪法保障。

“民法典”话题阅读量达30亿。新中国第一部法典诞生,承载几代人梦想。全国人大常委会10次审议,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余条意见和建议,3次组织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又根据代表审议意见作了100余处修改。2020年5月28日,民法典通过,相关话题在微博平台引起超过70万次讨论,阅读量超过30亿人次,自带流量呼应着人民的热切期待。

“香港国安法”话题阅读量达15亿。宪法权威不容挑战,面对香港“黑暴行动”不断升级,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涉港国安立法的决定,随后常委会在一个月时间内通过香港国安法,“一国两制”从此有了行稳致远的“压舱石”。消息一出,举国振奋,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5亿人次。

“基层立法联系点”征集6700余条意见建议。自2015年开始,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湖北襄阳市、江西景德镇市、甘肃临洮县、上海虹桥街道建立4个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征求对法律草案的意见建议,如今已扩展至22个。截至2021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先后就115部法律草案、年度立法计划等征求基层群众意见建议6700余条。

7月24日,今年81岁的立法联系点信息员夏云龙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介绍社区刊物。摄影/新华社记者 耿馨宁

“共和国勋章”“人民英雄”话题阅读量达20亿。抗疫取得重大成果之际,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激发亿万人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微博话题讨论超过百万次,阅读量过20亿人次。

“十四五规划纲要”征集意见建议101.8万条。作为新征程的浩瀚蓝图,它的编制过程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地方考察调研,主持召开7场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草案向全社会征集到意见建议101.8万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后,又作了55次修改。

“社会主义最讲民主”。2019年3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栗战书委员长在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最讲民主”。自2018年8月首开先河,探索建立与列席常委会会议的代表座谈机制,至今共召开了13次座谈会。栗战书委员长每次都出席,同660名来自基层、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面对面交流。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直接联系代表439位,其中,16位委员长会议组成人员联系92位代表,代表依法履职得到充分保障,民心民意不断汇集。

“人大是人民的人大”。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栗战书委员长的话语掷地有声——“人大是人民的人大。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要党、国家和人民需要,人大就将毫不犹豫站到一线进行法律的、政治的、外交的斗争,伸出肩膀扛起应尽的政治责任。”话音刚落,万人大礼堂掌声雷动经久不息。网络上,观看大会直播的网友热情留言,“太‘燃’了!”“振奋人心!”有代表说,这是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最通俗、最精辟、最透彻的概述。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这样的热词还有很多,它们共同见证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共同讲述着民主法治的动人故事。这些热词背后,是民心民意的汇流,是时代社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前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