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尊龙体育官网-尊龙官方平台 >> 文章详情
襄阳市襄州区:在“聚力共同缔造·代表行动”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襄州区人大常委会认真落实省、市人大常委会“聚力共同缔造·代表行动”工作部署,坚持“抓共同缔造就是抓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荆楚实践”的政治站位,立足实际“聚”,做好“ ”文章,在深化“听听选民说说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的生力军作用,扎实开展“听听选民心里话 共同缔造幸福家”代表行动,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共同缔造”的“人民行动”,丰富和拓展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襄州实践。
一、聚“心”,“党建 ”凝聚共同缔造合力
一体化推进强统筹。以“支部建在联络站,党小组建在活动组”健全完善“人大常委会党组 人大代表功能型党支部 党小组”的党建工作网,实现党的领导贯穿人大依法履职全过程。将代表行动纳入常委会工作要点,纳入代表“五个一”量化考核,与主题教育、年度重点工作、深化“五大品牌”功用、建设“四个机关”标杆机关等有机结合起来,一体推进、融合促进。结合实际,先后出台《关于创建全过程人民民主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关于开展“听听选民心里话 共同缔造幸福家”代表行动的实施方案》,明确代表行动的定位、活动主题和具体要求。
一盘棋谋划强特色。以85个线下代表联络站、1个网上代表联络站与17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为依托,在充分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细化“产业致富你我他”“培育红色新农家”“与民共建和谐家”三类代表小组活动,为不同镇域、不同村(社区)“量身定制”实践活动主线,实现代表行动在基层民主单元的提档升级。
一条线联动强推进。以代表小组作为人大助力共同缔造活动的基本单元,通过广泛听取和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发现问题、找准原因,发挥人大职能作用,推动突出问题整改,把代表行动成果转化为推动人大工作的实效。区人大常委会实行“揭榜挂帅”,全体常委会领导领衔,各委(室)全员参与,建立经常性督导和动态反馈、评估机制,分片指导督导;镇(街)人大因地制宜创新功能、充实内容、丰富形式,让代表行动更具体、更生动、更具活力。
二、聚“智”,“协商 ”解锁基层参与式治理新密码
自主提事,打开参与式治理“大门”。肖湾街道人大在腾飞社区搭建“腾飞夜话”“一人说两句”“议事亭”等线上线下多元治理互动平台,将议事主导权交给社区居民,由居民反映问题、提交需求,代表核实调查、帮助解决。针对居民普遍反映的社区活动阵地少,老人小孩多,服务资源少的问题,市人大代表、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双成主动领办,链接资源,协调建设“一社三中心”(社工站、养老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居民活动中心),缔造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立零距离、见实效的助老服务新格局。在“议事亭”里,居民反映小区围墙外环境脏乱差、三车无处停放的问题,都得到代表们的及时助力,垃圾场变成口袋公园、停车棚,曾经的社区“边角地”传递出更多“微幸福”。
按需议事,畅通参与式治理渠道。铁路四院社区清风园小区《清风议事规则》明确了议事会采取定期议事与不定期议事相结合的方式,除每月召开一次例行会议之外,还视实际情况特事特办,随时开会讨论对策。区人大代表刘大林结合铁路家属院改制小区这个典型老旧小区的特点,推动清风园小区依托红色驿站,以“清风茶舍”为平台,开展“清风”议事会,在“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充分发扬民主,开展有效协商。特别是每年开展实事项目更新时,大到小区要怎么改造、改造那些项目,小到哪里停车、哪里放垃圾桶、怎么改造管网等都在议事会中征求意见、讨论方案直到达成一致。“众人事众人商”,让清风园这个建成于90年代的“绿皮车”,升级为“和谐号”。
民主评事,共享参与式治理成果。议事表决时实行民主集中制,特别是对社区治理的重点难点工作,居民不仅参与决定“做不做”“如何做”,还参与评议“好不好”。肖湾路社区是一个典型的破产企业改制社区。辖区灯泡厂小区企业改制后,人心涣散,小区私搭乱建,居民长期生活在杂草丛生、污水外溢、臭味满天的生活环境中。区人大代表、社区书记朱秋艳搭建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区直单位等多主体参与的沟通议事平台,首先从改善小区环境出发,解决了地面积水、电线网线飞线等16项困扰居民的问题,安装了自动充电设施、智能门禁系统、儿童乐园等基础设施。小区翻天覆地的变化,获得居民一致好评,赢得居民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小区建设、管理中。自发成立“五保”志愿服务队(保洁、保安、保育、保障、保健),组建自办物业,彻底打破了老旧小区的治理困境。小区被评为2023年全市“五星级”文明小区,1-5号楼全部被评为全市“五星级文明楼栋”。
三、聚“力”,“代表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法治护航,助推产业发展有保障。将代表联络站、代表小组建在农业产业链上,农业专家代表、法律专业代表共同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湖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贯彻落实情况执法检查,针对产业带动力不强、扶持政策待不完善等问题组织代表约见有关部门负责人,推动区政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做强村组集体经济,真正“约”出民意,“见”到担当。发挥立法联系点作用,通过“立法联系点 信息收集点”民意互通机制,为《湖北省种子条例》等立法调研征求意见,为襄州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提供法治保障。
紧盯问题,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针对峪山镇红薯产业不大不强的问题,区镇两级人大代表组深入走访调研红薯育种、种植和销售情况,提出了《关于支持峪山镇发展红薯育种、种植、精深加工等产业,打造全产业链红薯小镇的建议》。财经组代表樊启根出资支助大坡村红薯育苗专业户、红薯种植专业户发展壮大产业,成立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标准化育苗基地三家,覆盖周边十多个村,实现育苗标准化;镇代表王佑明协调打通田间收购“最后一公里”产业路,实行保底收购、集中采购,依托北京展销会等拓宽销售渠道,开拓红薯销售新市场;指导建设红薯储藏窖,推广窖藏错季销售,提升鲜薯溢价能力,对接中农福鑫公司建立标准化红薯冷链仓库和生加工生产线,“龙头企业 基地 合作社 农户”的模式提升了红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联农带农,引领产业发展高质量。在双沟镇,市人大代表、区委书记刘明锋与包村干部、人大代表和村民代表召开“圆桌会”“板凳会”,共商蔬菜产业发展之路。以建链、强链、补链、延链为导向,从传统种植,到智能化大棚;从自谋出路,到建设蔬菜分拣中心,在不断完善“从田间到餐桌”供应链的路上,完成了“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的转变,擦亮了绿色、优质、特色、品牌化的襄州农业产业“名片”。如今,3000多个蔬菜大棚,42个智能化大棚,13000多平方米的蔬菜分拣中心,带领村集体收入由原来的5万元增加到12万元。张家集镇人大代表、方寨村书记方光辉等和村民们商议出了“多元化露天蔬菜种植”的产业发展之路,土豆、大头菜、豇豆等多种蔬菜轮作的模式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合作社 公司 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生产销售蔬菜的各个环节实现无缝对接,真正让蔬菜大棚变成致富“聚宝棚”。
四、聚“人”,“红色 ”引领乡村共建新风尚
红色资源带动文旅融合之路。依托革命老苏区的红色资源优势,区人大代表陈登华提交了《关于打造襄东红色旅游线路,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加强了红色文化和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助推区政府投资5000余万元,修复红九军二十六师师部、后方医院、红军小学等11个红色景点,将红色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形成红色旅游线路,吸引了几十万名游客走进革命遗址,“走一段长征路、吃一顿红军餐、讲一个红军故事、听一堂红军课堂、体验一场红军战斗”,沉浸式了解红色历史,感受红色精神。全区各级人大代表担当宣讲员、解说员,积极助力红色公共文化服务,主动收集红色故事,深入挖掘红色故事,切身讲好红色故事。
“红色 产业”促进乡村游提档升级。襄东片区镇人大将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休闲观光旅游、爱国主义教育、农副产品等深度融合,形成“红色 ”的多元产业形态。兴办富农项目,大力扶持沿线火龙果、桑葚、冬桃、紫薯等特色采摘,南美对虾、大白刁等休闲垂钓,大力发展农家乐和民宿,村集体收入大幅增长,真正把红色资源转化为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引擎。区人大代表白剑锋完善“绿神公司科技兴农水稻 n”研学基地,深化与省农科院、华农的联系,现身说法讲授数字农业和绿色防控,开辟试验田对口研学推广,助力打造襄州乡村振兴研学基地联合体,为荆楚乡村振兴提供襄州样板。
“红色 文化”涵养乡村文明风尚。在市人大代表、区长崔长领等多名代表的积极参与下,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引进小荷湾湾艺术坊、新村民城乡文化交流站,以文化艺术赋能传统农业,打造城乡联动“乡建 艺术”新产业模式。到向湾“做一天的新村民”感受农村独特的味道;到小荷湾湾茶社品果茶,在新村民咖啡馆品咖啡,感受城乡文化的碰撞与耦合;开办主播课堂,让村里的老人学会直播带货的新技能。作为一种新型业态,这种以城乡两地为支点、以文化和艺术为载体的城乡交流平台,不仅吸引了众多前来“打卡”的年轻人,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同时还带动村民加入到乡村治理中,共同擦亮“田园诗乡 凤鸣襄州”的城市名片,彰显了开放共享、相互带动的共建风尚。(海晶)
责任编辑: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