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尊龙体育官网-尊龙官方平台 >> 文章详情
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人大做好“四员”助推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农业农村发展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乡村振兴上升成为国家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制定了乡村振兴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全面擘画了中国乡村发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未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成了亿万农民最为动人的梦想,最为深切的期盼。乡镇人大作为人大机关的“神经末梢”,离农村、农民最近,深植于“泥土”之中,更不能作旁观者,应积极参与,主动介入,让履职之根融入乡村振兴主战场、扎在人民的厚土中。时代赋予重任,人民寄予厚望,乡镇人大只有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勇于担当、务实重干,组织、调动各级代表适应新常态、展现新作为做好“信息员、宣传员、战斗员、监督员”,就一定能在乡村振兴中大展拳脚,建功立业。
注重学习研究,做乡村振兴的“信息员”
乡镇人大在乡村振兴中要了解上情下意,做好衔接沟通,一是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同志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指示批示,这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二是要注重学习履职工作必需的法律法规:宪法、民法、组织法、代表法、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人大代表的地位、职责、权利、义务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规范,人大代表只有深入学习、逐条理解、对照执行,才能依法正确行使职权,才能在乡村振兴中有效发挥作用;三是要注重研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和农民问题。比如科技服务农业支撑作用不强的问题、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无缝衔接的问题等,都需要乡镇人大去关注、去研究、去破解。乡镇人大要充分利用“人大代表联络站”“代表接访日”及各种主题实践活动等,充分发挥代表紧密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主动当好党委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动员组织人大代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全面准确地把握社情民意,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与时俱进,当好乡村振兴的“宣传员”
乡镇人大代表来自最基层,是农村的中坚、骨干力量,乡镇人大要积极引导镇属三级人大代表做乡村政策的宣传者,首先要抓好代表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素质,提高他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并鼓励他们利用与百姓接触较多的优势,加强政策宣传,使农民群众在思想与行动上统一上级党委精神和要求上来;其次,要引导代表做乡风文明的模范者,作为人民选出来的人大代表,对乡风文明必须起到标杆和模范作用。要带头监督制止歪风邪气,积极倡导文明新风,自觉接受群众评判和社会监督。特别是对于乡风文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敢于说服、敢于劝阻、敢于叫停,敢于同陈规陋习做斗争,人大机关要做好人大代表正确履职的坚强后盾,为人大代表站好台、撑好腰。
率先垂范,当好乡村振兴的“战斗员”
乡镇人大要引导代表做乡村振兴的实践者,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乡村振兴中的模范表率作用,引导他们立足本行业和本产业,扎实工作,努力在乡村振兴建设事业中建功立业。引导人大代表结合本地实际,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先争优,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献计出力,用自己的行为与智慧带动人民群众,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人大代表具有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本着“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的原则,针对所在地农业经营的特点,采取示范引导、现场指导、结对帮扶等方式,当好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头人,为广大群众树立榜样,引领广大群众走上创业致富之路。
不负使命,当好乡村振兴的“监督员”
新的形势要求乡镇必须充分发挥人大职能,进一步加强监督,提高乡村振兴的进度和实效。一是要加大法律监督力度。重点对涉及“三农”、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法律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同时把实施法律监督同督促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决策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保障农村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同时加大民主监督力度,通过举行代表听证、选民旁听、征询意见、民生实事代表票决制等方式,察民情、听民声、聚民智,开辟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评估的渠道和途径,真正帮助基层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农村社会公共事业的较快发展。逐步建立能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良好社会环境。一是以难点、焦点事关民生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强对解决实际问题效果的督查,认真组织乡镇人大的视察、调研、评议和执法检查等活动,积极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着力创造良好的民主法治、民主监督环境;二是在维护社会稳定上下功夫。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积极支持政府做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带头向群众宣传国家法规政策,提高群众知法守法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使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意志。三是在建言献策上下功夫。以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人大代表结合实际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为上级政策的实施提供科学性、建设性的建议,以促进党的路线方针的贯彻执行。(宋河彬 张会林)
责任编辑:李靖